锦旗上的金线还沾着晨光,苏砚指尖刚划过“妙手针灸”四个字,阁楼的木梯就“吱呀”一声晃得人心慌。她抱着母亲那只磨得发亮的牛皮诊箱往下走,怀里铜针盒碰撞的“叮当”声,在空荡的中医馆里格外清晰——这箱子是昨天公益课结课后,她特意从阁楼最里面拖出来的,之前忙着应对林薇薇闹事、筹备公益课,根本没敢细翻,如今总算有了整块时间,指尖都在发颤。
诊箱是母亲三十年前出师时,师傅亲手送的。深棕色牛皮被岁月磨出琥珀色包浆,边角处用同色丝线缝补过——那是苏砚十岁时,抱着箱子追猫摔破的,母亲连夜补到凌晨,指尖被针扎出血,还笑着说“这是咱苏家行医的根,得护好”。
苏砚把诊箱放在诊桌中央,指尖顺着缝补的针脚轻轻摸。阳光透过木窗落在箱子上,突然想起母亲最后一次用这箱子的场景:2022年10月,母亲从顾氏项目组回来,连夜把诊箱锁进阁楼,红着眼眶说“砚砚,以后别轻易碰这箱子,等妈处理完事儿再说”。当时她没懂,现在才明白,母亲早就在为她藏东西。
深吸一口气,苏砚抠开诊箱上的铜锁——“咔嗒”一声轻响,像打开了时光的闸门。里面铺着一层褪色的靛蓝粗布,第一样摸到的是母亲的白大褂,领口别着枚银质梅花胸针,针脚都氧化发黑了,却是母亲最宝贝的东西——那是她师傅退休时送的,说“行医如梅,傲霜才能守初心”。
苏砚把白大褂展开,袖口处还留着褐色的艾草渍。她记得,这是母亲2022年去乡下义诊时沾的,当时母亲笑着说“这是患者给的勋章”,洗了三次都没洗掉,后来干脆不洗了。指尖抚过那片污渍,突然想起母亲当时给老人扎针的样子:蹲在田埂上,白大褂沾着泥,却笑得比阳光还暖。
往下翻,是几支银质针灸针,针尾刻着极小的“苏”字,是母亲亲手刻的。苏砚拿起一支,针尖还泛着冷光,突然想起小时候偷拿针在布娃娃身上“练手”,母亲抓着她的手说“针是治病的,不是玩的,得对生命有敬畏”。现在想来,母亲早就在教她,行医先修心。
再往下,是一叠泛黄的手写病例。最上面一页的日期是2022年9月15日,距离母亲“误诊”去世只有一个月。苏砚的手指顿住,心脏像被攥紧——这正是母亲参与顾氏AI罕见病项目的关键期,她居然还在挤时间去乡下义诊。病例上写着:“李家庄,张阿婆,78岁,罕见皮肤痹症,针灸血海、曲池,配合艾草熏洗,三日红肿消退”,字迹比平时潦草,却依旧工整,最后还画了个小小的梅花,是母亲标记“治愈”的符号。
“妈,你当时得多累啊……”苏砚的眼泪滴在病例上,晕开“罕见皮肤痹症”几个字。她知道,顾氏项目组每天加班到半夜,母亲却还在跑乡下,就为了帮那些看不起病的老人。可顾母呢?转头就诬陷母亲“误诊害人”,连辩解的机会都没给。
就在这时,指尖突然触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藏在诊箱最底层的蓝布下面,棱角分明,不像医书也不像针盒。苏砚的心猛地一跳,赶紧掀开蓝布——是个黑色硬壳文件袋,封得严严实实,开口处盖着红色火漆印,上面是母亲的签名“苏敏”,旁边还刻着个极小的梅花印记,和胸针上的一模一样!
更让她浑身发颤的是,文件袋侧面用铅笔写着日期:2022.10.10。
2022年10月10日!苏砚的呼吸瞬间停滞——母亲是10月18日“误诊”去世的,这文件袋是她去世前八天封的!而且10月正是顾氏AI项目要上线的关键期,母亲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东西藏在诊箱最底层?还用家族独有的梅花火漆印封着?
她攥着文件袋,指节泛白,能清晰地摸到里面有纸张的厚度,甚至能感觉到纸张边缘的粗糙——像是打印纸,又像是手写的笔记。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是母亲收集的AI项目黑料?还是证明她没有误诊的证据?
就在苏砚想抠开火漆印的瞬间,手机突然“嗡”地炸开,姜瑶的声音带着急火,几乎要冲破听筒:“砚砚!快!顾母上采访了!她在暗讽你!”
苏砚的手猛地一顿,火漆印的碎屑掉在诊桌上。“什么采访?”她的声音发紧,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AI医疗论坛’的直播!记者问她‘怎么看近期中医调理糖尿病走红’,你猜她怎么说?”姜瑶的声音气得发颤,“她说‘中医能治个头疼脑热还行,真要是糖尿病、心脏病这种大病,还得靠AI的百万级数据精准诊疗,别拿患者的健康当儿戏’!这不明摆着说你吗?还暗指你那案例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拿健康当儿戏?”苏砚的指尖攥得文件袋发皱,怒火瞬间烧到心口。顾母这话,哪里是说中医?分明是在否定她母亲一辈子的行医路!是在嘲讽她靠“野路子”走红!她能想象到顾母在镜头前的虚伪模样:穿着高定西装,笑着说出诛心的话,比林薇薇雇人闹场还恶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