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北麓,风沙萧瑟。
可敦城,这座唐天宝年间曾设横塞军、并移安北都护府于此的古老城池,如今已是辽国仅存的残军驻守之地。
这里是契丹人最后的精神堡垒,也是他们赖以延续辽祚的根基。
自辽国祖训有言,不论国家到了何等危难的地步,可敦城的两万精锐骑兵,绝不许轻言南下。
正因如此,可敦城成了契丹人最后的火种,是复兴的希望。
辽国皇族、智勇双全的耶律大石,率领区区两百余亲信,携六百多匹战马进入可敦城后,他得以凭借其超凡的威望和卓越的才能,迅速接管了这两万人马,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后来威震西域的西辽政权。
耶律大石的目标很明确:延续辽祚,积蓄力量,以图将来能抵抗虎狼之师大金的攻击。
这些年来,西辽一直小心翼翼地发展壮大。
幸运的是,金国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南方,忙于对大宋的南侵。
这让耶律大石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使得西辽政权得以暂时安稳,并逐渐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然而,来自东方的最新战报,却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在可敦城内激起了轩然大波。
年逾四十,本应老练沉稳的耶律大石,当他得知金军南侵大败,损失惨重,甚至连燕京都失守,被迫割让四州之地与大宋议和的消息时,整个人瞬间僵在原地。
“怎么回事?宋军为何……宋军为何会如此强劲?!”
耶律大石猛地从胡床上站起身,深邃的眼眸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数年前,当辽国尚未彻底覆灭之时,正是他耶律大石,亲率三万辽军,在燕云之地,两次重创二十万大宋大军。
那时的宋军,军纪涣散,指挥混乱,战力低下,犹如一盘散沙。
耶律大石轻松的便将宋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主帅童贯更是狼狈逃窜,如同丧家之犬。
在他眼中,大宋的军队就是一群拿着刀枪的庄稼汉,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然而,现在,这个曾经不堪一击的软柿子,居然雄起了?
竟然能将强大的金国打得丢盔弃甲,割地赔款?
这让耶律大石感到一种深深的困惑与不安。
这与他记忆中的宋军完全判若两军!
难道大宋出了什么变故?
是换了将帅,还是有了新的练兵之法?
耶律大石陷入沉思,面色随着思绪的转动而愈发凝重。
金人的秉性他太了解了,欺软怕硬,睚眦必报。
如今在大宋那里碰了壁,元气大伤,按照金人的习性,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被大宋打疼了,他们必定会寻找新的目标,寻找新的“软柿子”来弥补损失,以战养战。
而放眼四方,除了草原上那些游牧部落,能让金国动手的,不正是实力相对弱小的西辽吗?
耶律大石猛地一拍桌案,面色骤然一变,立刻传令:“传我命令!全城戒备,加强巡逻!哨探前出五百里,严密监视金国动向!金人南侵大败,元气大伤,必会转而向西掠夺,我可敦城,首当其冲!”
耶律大石很清楚,金人最喜欢找软柿子捏!
既然大宋不再是软柿子,那么,他们这片曾经的辽国旧土,就很有可能成为金人转移矛盾和掠夺资源的目标。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漠南缘。
西夏都城兴庆府(宁夏银川)亦陷入一片震动。
皇城正殿内,西夏皇帝李乾顺面色凝重地捏着一封自东而来的密报。
报中,以急驿之速传来宋金会战的详情:大宋不但顶住了金国十四万大军的南侵,更在短短数月内重创其主力,迫使金廷议和退兵。
李乾顺双眉紧皱,指尖渐渐用力。
这位在位四十余年的西夏皇帝,深谙权术的君主,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不安了。
早年,李乾顺年仅三岁即位,朝政曾为外戚梁氏一族把持三十余年,致使内政腐败、军纪廋弛。
直到他成年后,借辽国势力铲除了梁太后,才终结了持续三十余的外戚专权,集权于一身。
李乾顺的治国之策,一向是审时度势,择强而附。
在他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策略是典型的“联辽抗宋”。
李乾顺深知西夏国力有限,无法同时与宋辽两大强国为敌。
因此,他选择依附强大的辽国,通过迎娶辽成安公主联姻,来换取辽国支持,从而避免被大宋吞并。
毕竟,在那段时期,大宋在哲宗皇帝赵煦的英明治理下,国力一度强盛,数次出兵击败西夏,收复了不少失地。
只可惜宋哲宗英年早逝,临终前传位给他的弟弟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在宋徽宗的治理下,原本巅峰时期的大宋,一步步走向了衰败,最终酿成了靖康之耻。
六年前,当金国如同初升的旭日般在东北崛起,势不可挡地灭亡辽国时,西夏皇帝李乾顺立刻调整了外交策略。
他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西夏的生存和发展,毫不犹豫地向金国称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