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口号——“脚底板下出新闻”,要求未来的记者必须勤于奔走,不辞辛劳;要善于提问,懂得如何与三教九流的人物打交道,无论是引车卖浆者,还是文人雅士,甚至是衙门里那些滑不留手的胥吏,都要能与之沟通,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线索。
杜远越说越投入,他甚至起身从书柜的隐秘处取出几张早已准备好的草图,铺在桌案上,向杜子腾讲解如何运用简单的符号进行快速记录,如何将杂乱的信息整理成条理清晰的采访笔记,以及如何根据事件性质,撰写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比如要求客观准确、简明扼要的“消息”,描写生动、细节丰富的“通讯”,以及立场鲜明、旨在引导思考的“评论”。
杜子腾听得如痴如醉,心神完全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
他仿佛看到一扇沉重而古老的大门正在眼前轰然打开,门后是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充满活力与洞察力的世界。
公子所描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任何现有官衙机构运作模式的、全新的、主动介入、观察、记录并试图影响这个时代的方式。他拼命地调动所有的脑力,贪婪地吸收、记忆、理解着这些闻所未闻的概念,不时提出自己困惑之处,杜远都一一给予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的解答。
“培训第一批记者的事情,时间紧,任务重,我就全权交给你了。”杜远最后重重地拍了拍杜子腾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信任与期许,“人选方面,首要原则是可靠。
可以从我们杜家村内部,那些识文断字、头脑灵活、品性纯良的年轻人里挑选,他们是根子。
同时,也可以请魏大人帮忙,从国子监或其他渠道,物色一些家世清白、心怀正义、有抱负又肯吃苦的寒门学子加入。记住,宁缺毋滥,个人的品格、对真实的追求以及领悟能力,远比所谓的文采和家世更重要。”
“公子放心!子腾明白其中利害,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辜负公子信任!”杜子腾只觉得肩头仿佛压上了一副千钧重担,但与此同时,一股开创历史、参与塑造未来的巨大兴奋感与神圣使命感,如同熊熊烈火般在他胸中燃烧起来。
他此刻还无法完全预见,杜远这番看似随意的指导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塑造出一支怎样无孔不入、笔锋如刀、能左右朝野舆论的强大力量。
而他杜子腾,这个名字,也必将随着这支力量的成长壮大,被牢牢镌刻在大唐乃至华夏新闻事业的起源丰碑之上,成为后世追忆的奠基人之一。当然,那都是需要时光去沉淀的后话了。
就在杜子腾怀揣着激动与责任,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史上第一个“记者培训班”的同时,另一项因扫除了世家暗中作祟障碍而得以全力推进的宏大工程——贯通帝国南北的官道修筑,其进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令人咋舌。
尤其是最先动工的长安至洛阳段第一期工程,在魏王李泰与房遗爱全力以赴的督促协调下,加之杜远所提供的标准化施工流程、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以及那些便捷精准的简易测量工具的辅助,竟比原定计划提前了足足一个月宣告竣工!
这绝非以往那种仅仅用黄土垫高、碎石铺面、遇雨则泥泞不堪的旧式官道。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条彻底颠覆认知的“新路”!
路面宽阔平整如砥砺过的巨镜,采用了一种名为“水泥”的神奇灰褐色粉末,混合沙石与水搅拌后浇筑而成,其坚硬程度远超夯土与石板,车马行走其上,平稳异常,几乎感受不到往日的颠簸之苦。
道路两侧,还科学地开挖了深度、宽度统一的排水沟渠,并整齐栽种了一排排易于成活、日后可成荫的榆树、柳树。
李世民得知此讯,龙颜大悦,圣心激荡,当即决定御驾亲临,参加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段“样板路”的通车盛典。
仪式当日,天公作美,碧空如洗,骄阳洒下万道金辉。新修的道路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坚实而润泽的光晕,如同一条巨大的青龙,沉稳而笔直地向着富庶的东方地平线延伸而去,气势恢宏。
李世民身着常服,却难掩帝王威仪,率领着文武百官、功勋贵戚,亲自站在了道路的起点处。他拒绝了内侍准备的车辇,在万众瞩目之下,第一个迈开步伐,踏上了这坚硬如铁、平整如坻的路面。
他先是用力踩了跺脚,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坚实反馈,脸上露出惊讶与满意的神色。随即,这位富有好奇心和务实精神的帝王,竟不顾身份,微微蹲下身,伸出保养得宜的手,细细摩挲着那光滑而略带粗粝感的路面,仿佛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好!真好!坚逾磐石,平如砥砺!”李世民站起身,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如同孩童得到心爱玩具般的纯粹喜悦,以及一种对帝国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环视身旁那些同样面露惊异与兴奋的重臣,又望向道路两旁欢呼雀跃、人山人海的百姓,声音洪亮,带着强烈的感染力,朗声道:“众卿且看!此路之坚,可承千钧之重;此路之平,可御风雨之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