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路,对于一支饱经磨难、体力透支的队伍来说,不啻于又一次长征。当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一片凄艳的血红时,双集镇那低矮、破败、布满弹孔的土坯围墙,终于如同海市蜃楼般,出现在众人视野的尽头。
没有欢呼,甚至没有多少激动的表情。经历了太多希望与绝望的交替,人们只是麻木地、拖着仿佛不属于自己的双腿,朝着那象征着短暂安宁的镇子挪动。只有那略微加快的脚步和眼中重新燃起的一丝微光,泄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镇子入口处设有简陋的岗哨,几个穿着杂乱棉袄、抱着老旧步枪的民团团丁无精打采地站着,检查着稀稀拉拉进出的人流。比起桥头那些前线士兵的肃杀,这里更多了一种混乱和得过且过的氛围。
顾言笙上前交涉,依旧是那套说辞——从上海逃难来的百姓。团丁懒洋洋地打量了他们几眼,目光在队伍中几个年轻女子身上多停留了片刻,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进去,连基本的盘查都懒得做。
“这……这就让我们进去了?”周明华有些难以置信。
一个年纪大点的团丁嗤笑一声:“不然呢?这年头,逃难的比镇上的老鼠还多,查得过来吗?进去自己找地方待着,别惹事就行。”
踏入双集镇,一股复杂的气味扑面而来。空气中混杂着炊烟的呛人气、牲畜的粪便味、人群聚集的汗臭味,还有一股若有若无、仿佛渗入泥土和墙缝的血腥与焦糊气。街道狭窄而泥泞,两旁是低矮的店铺和民居,大多门窗紧闭,偶尔有几家开着门的,里面也光线昏暗,人影寥落。墙壁上随处可见斑驳的弹孔和炮火轰击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这里也曾经历过战火。
与上海租界的繁华,甚至与他们途经的一些小城的秩序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被时代遗忘、在战争夹缝中勉强喘息的难民收容地。街上行人面色惶惶,行色匆匆,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与不安。
“先找个能落脚的地方。”顾言笙看着眼前这混乱的景象,眉头紧锁。想象中的安全港湾,似乎并不那么安全。
他们沿着肮脏的街道艰难前行,寻找着可能容纳他们的地方。最终,在镇子边缘,找到了一座废弃的祠堂。祠堂显然也遭受过破坏,屋顶漏着大洞,门窗歪斜,里面蛛网遍布,积满了灰尘。但至少,它有个能遮风(大部分)挡雨的屋顶,和四面尚算完整的墙壁。
对于这群早已习惯废墟的人来说,这已经是难得的“豪宅”了。
人们涌入祠堂,几乎是立刻瘫倒在地上,连清理地方的力气都没有了。极度的疲惫和紧张过后的松弛,像潮水般淹没了每一个人。
顾言笙和周明华强打精神,安排几个体力稍好的人去附近看看能不能找到水源,又让妇女们试着清理出一块稍微干净的区域安置老人和孩子。
林薇将小石头安顿在一个避风的角落,自己也感到一阵阵眩晕。但她知道,现在还不能完全放松。她走到祠堂门口,观察着外面的情况。
镇上似乎有一些临时的管理机构,挂着诸如“双集镇难民安置办”、“战时物资调配处”之类的简陋木牌,但里面办事的人寥寥无几,态度敷衍。更多的是自发形成的、混乱不堪的难民聚集区,以及一些趁机做着小买卖的本地人,卖着价格高得离谱的、掺了沙子的米粮和几乎看不见油星的菜汤。
“听说镇东头王老爷家开了个粥棚,每天施两顿稀粥!”一个刚去打探消息的小伙子跑回来,带着一丝兴奋报告。
这个消息让绝望的人群泛起了一点涟漪。有口吃的,就能多活一天。
“我去看看。”顾言笙站起身。
“我和你一起去。”林薇道。她需要尽快了解这个镇子的真实情况。
两人离开祠堂,朝着镇东头走去。越往镇中心走,人气似乎旺了一些,但也更加混乱。他们看到了缩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孤儿,看到了为了一点食物而扭打在一起的汉子,也看到了几个穿着绸衫、揣着手炉、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本地乡绅模样的人。
一种鲜明的、令人窒息的割裂感。苦难与冷漠,求生与盘剥,在这里赤裸裸地并存着。
王老爷家的粥棚设在一个大宅院的侧门外。所谓的粥,比他们在野外用蒸馏器收集的水稠不了多少,清汤寡水,里面飘着几片烂菜叶和屈指可数的米粒。但即便如此,排队领粥的队伍依旧长得望不到头,人人手里紧紧攥着破碗,眼神饥渴而麻木。
顾言笙和林薇没有排队,他们站在远处看着。
“这……这怎么能吃饱?”顾言笙感到一阵心痛。
“能吊着命就不错了。”一个排在队伍里的老乞丐听到了他的话,哑着嗓子说,“王老爷算是善人了,至少每天有口吃的。镇上李镇长家开的‘救济站’,领一碗粥还得帮他家白干半天活儿呢!”
正说着,粥棚那边突然起了一阵骚动。一个瘦骨嶙峋的中年男人因为想多要一勺粥,和施粥的家丁发生了争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