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突然眼睛一亮,连忙说:“汪董,我还有个建议!我们部门去年入职的小陈,刚来时也觉得‘老员工做事太死板’,但他没抱怨,花了半个月研究客户数据,提出‘按客户消费能力分类管理’的方案,现在他负责的客户复购率提升了 20%,成了部门骨干。不如让这样的年轻人去给新人分享,比我们老员工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 年轻人跟年轻人,更容易聊到一块儿去。”
我立刻拍板:“这个主意好!赵磊,下次新员工培训,就请小陈和市场部的小吴来做分享,主题叫‘如何做真正的职场建设者’。另外,把林浩的案例改编成情景剧,隐去姓名,让新人看完讨论‘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数据错误?怎么跟主管提意见?’—— 让他们自己想明白,比我们教一百遍都有用。”
赵磊点点头,又补充道:“汪董,我们还可以跟本地高校合作,在应届生实习时就开‘职业素养课’,教他们怎么写周报、怎么跟同事沟通,提前帮他们适应职场。” 我满意地看着他 —— 这正是我想的 “源头治理”:“没错,要把‘职业素养培养’前置,从实习阶段就帮他们校准认知。我们不仅要解决‘就业’问题,还要帮年轻人‘高质量就业’—— 这才是汪氏集团该有的担当。”
会议快结束时,我拿起修改后的培训方案,逐字逐句确认:“入职培训‘职场价值观’模块,课时从 2 小时延到 8 小时;双导师必须通过‘职业素养培训师’认证,不合格的不能带新人;新人每周要交‘工作反思报告’,重点写‘从老员工身上学到什么’‘有什么改进建议’;每月的新人座谈会,我亲自参加 —— 我要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不能让中间环节出偏差。”
我放下方案,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 —— 他们都是汪氏集团的骨干,也是年轻人的 “引路人”。我语气郑重:“各位,培养新人就像种树苗,浇水施肥(专业能力)很重要,修枝剪叶(职业素养)更不能少。林浩这个案例是个警示,也是个机会 —— 让我们及时调整方向,别让更多年轻人走弯路。三个月后,我希望听到的反馈是‘这些新人有想法、有能力、更有担当’,而不是‘他们爱抱怨、不干活、自以为是’。”
散会时,张姐走到我身边,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汪董,有您这个方案,我们以后心里就有底了。之前总怕管严了被说‘打压年轻人’,管松了又怕出问题,现在有了标准和流程,就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我拍拍她的肩膀,语气温和却坚定:“张姐,我们不是‘打压’,是‘引导’。真正的‘整顿职场’,是让职场更公平、更高效,不是让职场变成‘任性者的乐园’。要让年轻人明白:职场不相信‘口号’,只相信‘你能做成什么事’。”
一周后的新人座谈会上,我特意坐在实习生中间。刚入职一个月的小周攥着笔记本,犹豫了半天,终于小声提问:“汪董,我之前在网上看,有人说‘不加班就是整顿职场’,可上周跟着导师加班整理客户资料,虽然累,但学会了怎么分析客户需求。我现在有点迷茫 —— 怎么平衡‘拒绝无效加班’和‘主动承担责任’啊?”
我看着她眼里的困惑,想起刚入职时的自己 —— 也曾对 “职场规则” 感到迷茫。我笑着回答:“小周,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拒绝无效加班’是对的 —— 比如明明能在工作时间完成,却故意拖到下班,这种加班没必要;但‘主动承担责任’也很重要 —— 比如项目紧急,团队需要你,这时候的加班不是‘压榨’,是‘成长机会’。真正的‘整顿职场’,是学会分辨‘合理’和‘不合理’,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 比如你觉得流程有问题,就收集数据、做方案,而不是直接说‘我不做’,明白吗?”
小周眼睛亮了,用力点头:“汪董,我懂了!之前总觉得‘整顿职场’就是‘说不’,现在才知道,是要‘会说不,更会做对’。”
我欣慰地笑了 —— 这正是我想听到的 “转变”:“没错,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要把冲劲用在对的地方。你们是汪氏集团的未来,我希望你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职场人 —— 用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用职业素养赢得尊重,这才是真正的‘职场清流’。”
小周的话音刚落,坐在她旁边的实习生小林立刻举起手,脸上带着几分犹豫:“汪董,我也有个问题。上次部门里做项目分工,我觉得分配给我的任务和我的专业方向不太匹配,想跟主管提调整,可又怕被说‘挑三拣四’,这算不算‘合理诉求’啊?要是主管不同意,我该怎么办呢?”
我看着小林紧张的样子,轻轻笑了笑:“小林,你能思考‘诉求是否合理’,这本身就很可贵。首先,‘任务与专业不匹配’算不算合理诉求,要看两点:一是你是否真的有更适配的能力可以发挥,二是这个任务是否影响了团队整体进度。比如你学的是新媒体运营,却被安排做纯数据录入,这时候你可以找主管沟通 —— 不是说‘我不做’,而是说‘主管,我之前在学校做过新媒体账号运营,有过涨粉 10 万的案例,要是把新媒体推广的部分交给我,我或许能帮团队提升传播效果,数据录入的话,我也可以在完成核心工作后协助同事’。你看,这样既表达了想法,又体现了团队意识,主管怎么会觉得你‘挑三拣四’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