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伟一案的尘埃落定,如同在云川开发区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纪委以雷霆之势,不仅带走了赵立伟和李宏,更顺藤摸瓜,将“鑫源材料”的老板及数名参与行贿、伪造质检报告的关键人物悉数抓捕归案。整个开发区乃至云川市官商两界都为之震动,一时间风声鹤唳。沈砚舟“连根拔起”的铁腕宣言,化作无形的利剑,斩断了盘踞在“金种子”项目周围的诸多暗爪,也狠狠震慑了那些蠢蠢欲动、试图在权力更迭中浑水摸鱼的人。
研发中心,重燃战火。
没有了原料卡脖子的掣肘,又扫清了内部最大的蛀虫,“金种子”项目实验室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担,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北科精材的高纯度原料源源不断供应,品质稳定可靠,林溪团队在王工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地扑在实验台和电脑前。
“林工,第三组复合参数测试结果出来了!稳定性比预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一名年轻研究员兴奋地报告。
“好!记录下来,对比分析前两组数据,找出最优区间!”林溪的声音清亮而充满力量,她穿梭在精密的仪器间,眼神锐利如鹰,哪里还有几天前在沈砚舟办公室落泪的脆弱?此刻的她,是战场上最冷静的指挥官,是指引方向的舵手。
项目进度在狂飙突进。之前因断供而被迫搁置的几项关键工艺验证,在原料保障和团队全力以赴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攻克。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键盘敲击声、设备运转声、研究人员短促高效的交流声,汇成了一曲昂扬的奋斗交响乐。那颗饱经风霜的“金种子”,终于开始真正舒展筋骨,贪婪地汲取养分,向着破土而出的目标奋力冲刺。
权力真空与暗流涌动。
赵立伟的倒台,在开发区管理层留下了一个显眼的权力真空。沈砚舟并未急于填补,而是以雷霆手段暂时接管了赵立伟分管的几个关键部门,并迅速任命了几位以实干和廉洁着称的中层干部担任临时负责人。这既是稳定局面的需要,也是一种无声的考察。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赵立伟那句“后面还有更大的鱼”,如同一个不祥的诅咒,始终萦绕在沈砚舟的心头。他深知,赵立伟的贪婪和愚蠢,未必是孤案,其背后很可能牵扯着更复杂的利益网络和更深层次的保护伞。
“沈书记,这是近期开发区内几家重点企业负责人的活动简报,以及……一些匿名举报信的初步梳理。”新任命的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周正,一位四十多岁、面容沉稳、眼神精干的中年人,将一份文件放在沈砚舟桌上。他是沈砚舟从市纪委带过来的得力干将,此刻肩负着稳定开发区内部、梳理潜在问题的重任。
沈砚舟拿起文件,目光在那些看似平常的汇报和几封措辞隐晦、指向不明的匿名举报信上扫过。他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风暴扫除了表面的浮尘,但深埋地下的根须,或许仍在黑暗中悄然蔓延。
无声的靠近与有意的疏离?
危机解除后的几天,沈砚舟和林溪的接触似乎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冷却期”。工作上,林溪全身心投入研发,汇报简洁高效;沈砚舟则忙于肃清余毒、稳定大局,下达指令清晰果断。两人在公开场合的交流,保持着无可挑剔的上下级距离。
然而,有些东西,终究不一样了。
沈砚舟会注意到林溪汇报时眼下淡淡的青影,在批阅研发进度报告时,会特意叮嘱办公室给研发中心加派后勤保障,确保夜班人员有热乎的夜宵。他甚至“无意中”让周正将一份关于新材料领域最新国际动态的权威报告,“恰好”放在了需要林溪签收的文件堆最上面。
而林溪,在接过那份报告时,指尖触碰文件封面,会有一瞬间的停顿。她会在深夜离开实验室,抬头望向管委会大楼顶层那扇依旧亮着灯的窗户时,心头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安定。那晚他递来的那杯水的温度,似乎还残留在掌心。但她迅速收敛心神,将这份异样的感觉压下去,告诫自己:项目为重,危机并未真正结束,沈砚舟的关切,或许只是领导对得力下属的体恤。
她开始有意识地避免与沈砚舟单独相处,汇报工作总拉上王工或助理。那支曾被沈砚舟目光扫过的黑色钢笔,被她妥帖地收在笔袋最里层,仿佛连同那晚的脆弱和随之而来的复杂情愫,一同小心地封存了起来。
淬火与锋芒。
一周后,一个关键的工艺节点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林溪带着初步成果,需要向沈砚舟做一次详细汇报。她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顶层办公室的门。
“进。”沈砚舟低沉的声音传来。
林溪推门而入,办公室内只有沈砚舟一人。他正站在窗边,背对着门口,夕阳的金辉勾勒出他挺拔而略显孤寂的背影。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