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论坛之后的好几天,沈星宇的脑海里偶尔还会回响起映真那句“创新如河,伦理为床”的比喻,以及她清亮而笃定的声音。那张素雅的名片被他放在了办公桌抽屉里,而不是塞进满满的名片夹。上面只有名字、博士生的身份和一个北大的邮箱地址,简洁得如同她本人给人的初印象。
他并非没有动过联系她的念头,但总觉得需要一个更自然的契机,而非一次突兀的、目的性过强的邀约。他不想让那次思想上的共鸣,迅速沦为一场程式化的“学术交流”。
机会在一个周四的下午悄然来临。沈星宇代表创新联盟,与北大信息管理学院的一个重点实验室洽谈一个关于“数据隐私与用户体验平衡”的合作项目。会议地点就在信管楼的会议室。
会议进行得颇为顺利,双方就合作框架初步达成了共识。会议结束后,实验室主任热情地送沈星宇出来,边走边介绍着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就在他们穿过灯火通明、摆放着各种先进计算设备的实验室区域时,沈星宇的目光被一个靠窗的工位吸引了。
那个身影他很熟悉。映真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一些复杂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她微微蹙着眉,全神贯注,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周围的嘈杂浑然未觉。下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勾勒出她专注的侧脸轮廓。
实验室主任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笑道:“哦,那是我们学院的博士生姜映真,在做算法公平性验证方面的研究,很有想法的一个年轻人。怎么,沈理事认识?”
沈星宇收敛了一下目光,坦然点头:“之前在青年论坛上有过一面之缘,映真同学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
“那正好,”主任是个爽快人,扬声道:“映真,过来一下。”
映真闻声抬起头,看到沈星宇和实验室主任站在一起,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迅速起身走了过来。
“主任,沈理事。”她礼貌地打招呼,语气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映真啊,沈理事他们联盟正好有个项目,涉及到算法伦理评估,和你研究的方向很相关。你们年轻人多交流交流。”主任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因另一个电话先行离开了。
一时间,只剩下他们两人站在实验室略显空旷的走廊上。空气里弥漫着机器运行的低鸣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咖啡香气。
“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沈星宇率先开口,语气温和。
“我也没想到。”映真微微一笑,那份在论坛上的锐利收敛了许多,显得更为沉静,“是来谈合作?”
“嗯,关于数据隐私和用户体验的项目。”沈星宇点头,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向她的领域,“刚才看你在忙,是在处理实验数据?”
“对,一个模型跑出来的结果有点问题,正在找原因。”映真侧身指了指自己的工位屏幕,“总有些‘黑箱’部分让人头疼。”
“看来‘河床’的构建本身,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沈星宇借用了他她的比喻,眼神里带着理解和一丝调侃。
映真闻言,眼底掠过一抹亮光,像是被点燃了什么。她看向他:“沈理事也认为这是‘河床’的一部分?”
“当然。而且,请叫我星宇就好。”他顺势提出邀请,“如果不忙的话,能否赏光一起喝杯咖啡?我对你上次提到的‘算法偏见验证’的具体方法很感兴趣,或许对我们未来的项目也有启发。”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既延续了论坛的话题,又关联了可能的合作。
映真略微沉吟了一下。她并非不谙世事,能感觉到沈星宇目光中的欣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但同样,她对他所代表的“创新联盟”以及他本人的理念也确实抱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那种 intellectual respect 是相互的。
“好。”她点了点头,“我知道楼下一家咖啡馆,味道还不错。”
十分钟后,两人坐在了校园内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角落。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变得柔和,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的醇厚香气。
最初的交谈确实围绕着学术展开。映真向沈星宇解释了她如何通过“对抗性测试”和“公平性度量指标”来揭示算法中潜藏的偏见,语言精准,逻辑严密。沈星宇则分享了创新联盟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具体伦理困境,这些鲜活的案例,恰恰为映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注脚。
“所以你看,”映真用小勺轻轻搅动着杯中的拿铁,“技术并非天生邪恶,但也绝非天生无辜。它放大的是人性中的善还是恶,取决于我们赋予它怎样的灵魂,也就是你所说的‘价值锚点’。”
“而我们这些‘造船’和‘疏浚河床’的人,责任重大。”沈星宇接话,深表认同。
随着话题的深入,最初的生疏感渐渐消散。他们开始聊起各自求学的经历,聊起对当下一些科技热点截然不同或是不谋而合的看法。沈星宇发现,褪去论坛上那个挑战者的光环,映真在私下交谈中虽然依旧理性,却多了一份沉静从容的智慧,偶尔甚至会流露出一点对于现实无奈的幽默感。而映真也看到,沈星宇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青年领袖,他思维开阔,愿意倾听,并且对技术背后的社会影响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真诚的忧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