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之下,
“夜枭”决定兵行险着。
他未能从上线得到新的指令,
决定利用“纪要摘要”中提到的“特殊流程B-7”和“旧仓库隔离区”信息,
尝试直接获取那些“含有稀土残留的实验废弃物”!
他认为这是证明自身价值、获取实物证据的绝佳机会!
他利用仓库管理员的身份,
摸清了旧仓库隔离区的巡逻规律和锁具型号,
锁已被专项小组提前做了手脚,
可以轻易打开但会触发无声警报,
并准备了一个特制的、可屏蔽一般金属探测器的铅盒用来装取样品。
他的每一步行动,
都在专项小组的预料和监控之中。
在他决定动手的前夜,
他再次通过死投方式,
向上线发送了最后一份密信,告知其即将行动,并请求指示和接应地点,他计划得手后立刻撤离。
这封密信被专项小组截获、解密、拍照后,原样放回死投点。
信中的内容让专项小组锁定了其上线计划接应他的最终地点和时间——三天后深夜,省城西山公园观景台,用闪光灯信号识别。
时机成熟!大鱼已全部入网!
陆铮在指挥部下达最终命令:
“命令:
1.‘夜枭’动手取证时,当场秘密逮捕!避免惊动其上线。
2.同步行动,逮捕死投点‘农民’、省城照相馆老板。
3.省城方面,在西山公园布控,逮捕前来接应的上线(预计是那名外籍教师或其联系人)。
4.对所有涉案地点进行秘密搜查,固定证据。
5.行动代号:‘雷霆清网’!确保万无一失!”
三天后的夜晚。
“夜枭”利用自制工具,
悄然潜入研究院旧仓库隔离区,
专项小组已提前清场并布置好监控。
当他正用特制工具撬开一个标注着“B-7待处理”的废弃物回收桶,
里面是专项小组准备的、含有微量无害放射性示踪剂的模拟废弃物时,
数名如同鬼魅般从阴影中出现的“轩辕”队员瞬间将其制服,无声无息地带离。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与此同时,
死投点,“农民”刚取出“夜枭”的最后一封信,就被埋伏的侦察员按倒。
省城照相馆,
老板在冲洗“微缩胶卷”时被破门而入的国安人员抓获。
西山公园观景台,
一名看似在夜跑的外籍男子,经确认正是那名高校教师在发出闪光信号后,被埋伏的便衣擒获。
行动干净利落,所有目标无一漏网。
大量物证,密写工具、微缩相机、伪造证件、通讯记录、尚未传递的情报等被起获。
“雷霆清网”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一个潜伏多年、企图窃取我国最新型高温合金机密的间谍网络被彻底摧毁。
案情上报后,得到最高层的高度肯定和嘉奖。
大院和基地内部,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发生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战。
生活依旧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内部的安保措施,在无声中完成了又一次升级。
沈棠和陆铮没有参加庆功会。
夜晚,两人在小院里散步。
“那份‘金乌-2型’的假摘要,效果比预期还好。”
陆铮轻声道,
“总部专家说,足够误导对方材料团队至少一年时间。”
沈棠微微一笑:“虚假的信息,有时候比真实的信息更具破坏力。关键是投喂的时机和方式。”
“这次多亏了你最初的警觉和后续的设计。”
陆铮握住她的手,
“你总是能注意到最细微的异常。”
“因为我们守护的东西,值得如此谨慎。”
沈棠望向夜空,目光深邃。
一场高智商的博弈悄然落幕。
没有枪声,没有爆炸,但其中的技术较量、心理博弈和战略谋划,
丝毫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
胜利,属于最敏锐、最耐心、最智慧的一方。
“雷霆清网”行动结束后,
专项小组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审讯和证据梳理。
大部分物证,如密写信件、微缩胶片、通讯记录等,在技术部门和密码专家的努力下,被逐一破解,揭示了该间谍网络的活动轨迹和部分目标。
然而,在“夜枭”的秘密住所,位于基地外围租住的民房中,侦察员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防水密封袋,藏在灶台下的砖缝里。
里面不是常见的密写工具或胶片,
而是一本看似普通的泛黄的旧笔记本,
封面是《毛主席语录》,但里面的内容却让人大吃一惊——
笔记本的内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日文、片假名、平假名混杂的字符、数字、化学符号、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简笔画和图表!
其书写方式极其怪异,
并非标准的日文记录,
更像是一种经过高度加密或自定义编码的混合体,夹杂着大量术语和缩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