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建国和张秀芳的监控在秘密持续。
调查组判断,暗杀行动成功后,
敌特网络很可能会有新的指令或动向。
果然,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
化装成菜农在供销社附近蹲守的侦察员发现,
赵建国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家,
而是骑自行车来到了城郊的一座废弃砖窑。
他在砖窑里停留了约一刻钟,出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用油布包着的小包裹。
侦察员没有打草惊蛇,远远跟踪。
赵建国随后将包裹带回了家。
接下来的两天,他没有任何异常举动。
直到第三天,张秀芳轮休进城“逛街”。
她看似随意地走进了县城最大的百货大楼,
在卖搪瓷盆的柜台前停留了很久,
期间,她趁售货员不注意,飞快地将一个小纸卷塞进了一个样品盆的底部缝隙里!
新的死信箱!
敌人非常狡猾,不断变换传递地点和方式!
侦察员守株待兔,几个小时后,
一个打扮入时、提着网兜的年轻女人来到柜台,
假装挑选盆子,顺手取走了那个纸卷。
经查,这个女人是县文化馆的播音员,平时接触人员复杂。
线索像藤蔓一样蔓延开来,牵扯出越来越多的人。
这个间谍网络的规模和严密程度,超出了最初的想象。
就在沈棠忙于政委康复和自身科研工作,身心俱疲时,
研究院接到了上级下达的一项紧急新任务:为一种新型高空高速侦察机的重要部件,研制一种能在超高温和极寒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的特种密封材料。
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极大。
刘所长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沈棠:“小沈啊,这个任务非你莫属!我知道你最近辛苦,但这事关国防大事…”
沈棠看着任务书上的苛刻指标,
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边是政委缓慢却必须持续的康复治疗,一边是迫在眉睫、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科研攻关。
她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几乎被推到了极限。
灵泉空间虽然能缓解她的疲劳,但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尤其是这种需要大量实验和理论突破的科研难题。
她再次陷入了两难境地,
但这一次,她没有犹豫太久。
她知道哪一边更重。
“所长,我接。”
沈棠深吸一口气,
眼神坚定,“政委那边的调理,我会安排好时间,不影响课题进度。”
王政委在缓慢康复,
意识越来越清楚,或许能回忆起更多关键细节。
间谍网络的调查在稳步推进,更多的线索浮出水面,收网的时机正在临近。
沈棠肩负着救治英雄和攻克国防难题的双重重任,
在极限压力下砥砺前行。
陆铮则既要指挥侦查,
又要担心妻子的身体,
还要应对基地繁重的日常管理和战备任务。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了共同的目标,顶着巨大的压力,默默努力着。
***
师部会议室内,烟雾缭绕。
由师长、李副部长、保卫处长、陆铮以及上级派来的反间谍专家组成的联合指挥部,
正在对收集到的所有线索进行最后梳理和研判。
“目前可以确定,”
反间谍专家指着黑板上复杂的关系图,
“以张秀芳为枢纽,其表弟赵建国为联络员,勾结伪装成后勤人员的凶手,利用供销社系统和邮件投递为掩护,在基地内外构建了一个情报传递网络。
他们的目标明确:长期潜伏,搜集我军工科研动态和部队部署情报,此次暗杀王政委,可能是灭口,也可能是某种报复或震慑。”
“赵建国取回的油布包裹,经秘密检查,里面是一台微型照相机和几卷微型胶卷。”
保卫处长补充,
“说明他们近期可能有重大情报需要传递。文化馆的那个女播音员,化名刘丽,真实身份正在核查,她应该是负责将情报传递出县城的环节。”
“收网时机已到。”
师长目光锐利,
“但必须确保一网打尽,不能有漏网之鱼!行动方案!”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代号“春风”的收网行动方案:
1.同步抓捕:在同一时间点,对张秀芳、赵建国、女播音员刘丽实施抓捕,切断其相互通联的可能。
2.诱敌深入:
伪造一份关于“新型高空高速侦察机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假情报,
通过张秀芳的渠道“无意”中泄露出去,
引诱其上钩,
力争在其传递情报时人赃并获,并揪出更高层级的接应者。
3.重点监控:对县供销社、文化馆及相关交通要道进行严密布控。
4.应急准备:陆铮负责指挥应急分队,
防止嫌疑人狗急跳墙或发生意外。
行动时间定在两天后的夜晚,
那是刘丽例行去市里“汇报工作”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