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的短暂兴奋过后,
沈棠独自坐在布满草稿和代码的办公桌前,
面对着一叠刚出来的系统误报统计报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报告上的数字触目惊心:晴天误报率15%,阴天25%,雨天高达40%以上;
夜间几乎无法有效识别;
人群密集时系统直接“死机”。
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在末世,
她面对的是最尖端的材料、最狂暴的能量、最精密的制导系统,
那些问题虽然复杂,但逻辑清晰,目标明确。
而眼前这个“天眼”系统,
要应对的是变幻莫测的自然光线、杂乱无章的背景、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
这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她熟悉的工程科学。
她那些来自未来的、基于高清传感器和强大算力的算法思路,
在这个算力贫瘠、传感器粗糙的年代,如同屠龙之技,无处施展。
“沈工,夜视模块的初步测试结果出来了……”
年轻的技术员小王拿着一份数据进来,
看到沈棠凝重的脸色,声音不由得低了下去。
沈棠接过报告,扫了一眼。
利用库存的旧红外感光胶片改装的“夜视”探头,
效果微乎其微,
只能勉强在完全无光环境下看到一点热源的模糊轮廓,而且极其不稳定。
“知道了,先放这儿吧。”
沈棠揉了揉眉心,声音有些疲惫。
她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了现实的“可行性”。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基地的灯火在黑暗中顽强地亮着,就像他们此刻的坚持。
她想起末世初期,资源匮乏时,
人们如何用最简陋的工具修复设备,
如何用土办法解决生存难题。
那种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的智慧,
似乎比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更适用于当下。
“不能再闭门造车了。”
沈棠转过身,
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小王,去请老周师傅、老吴,还有保卫处负责日常巡逻的王排长过来一下。我们开个会。”
不一会儿,小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技术核心,还有一脸朴实、带着风霜痕迹的王排长。
沈棠没有绕弯子,
直接把那份惨淡的误报报告放在桌子中央:“同志们,我们遇到了大麻烦。系统太‘娇气’,离了实验室环境,几乎寸步难行。
我今天请大家来,不是讨论高深算法,是想听听大家的‘土办法’、‘笨主意’。
王排长,你们平时巡逻,是怎么判断一个人可不可疑的?”
王排长愣了一下,挠挠头:“这个……说不好,就是凭感觉。
看眼神,看走路姿势,
看他在不该待的地方待久了,或者老是东张西望……哦,还有,比如下雨天,正常人都是赶紧找地方躲雨,
要是有人故意在雨里慢悠悠晃荡,那就得留心。”
老周一拍大腿:“对啊!咱们的系统现在就是缺这种‘常识’!
它分不清树枝动和人在动!
老王,你们有没有总结过,哪些地方、什么时间点,容易出问题?”
王排长想了想:“有啊!比如仓库后墙那个拐角,晚上没灯,是死角;
还有食堂后面的小树林,饭后经常有人溜达,但也容易藏人;
凌晨三四点,是人最困的时候,也最容易松懈……”
老吴若有所思:“我们可以把这些经验规则化!
给系统设定‘重点监控区域’和‘重点监控时段’,在这些地方和时间,降低报警阈值!
还可以结合简单逻辑,比如‘目标在雨中缓慢移动且轨迹异常’才报警,而不是见雨就报!”
老周也来了灵感:“硬件上也能想办法!摄像头怕雨淋?
咱们给它加个‘斗笠’!
用废料做个简易防雨罩!夜里看不清?
能不能在关键点位,偷偷装几个亮度低、方向性好的小灯,不直接照路面,只提供基础照明,还不容易被发现?”
会议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技术专家放下了身段,一线保卫人员贡献了经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大量看似“土气”却极具操作性的建议:用铁丝网划定虚拟警戒线,结合红外对射报警器作为系统辅助;
利用废旧收音机零件制作简易震动传感器,埋在关键区域地下,感知异常脚步;
甚至提出训练军犬配合系统,在系统报警后由驯导员带犬确认……
沈棠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心中豁然开朗。
她意识到,“天眼”系统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之眼”,
而应该是嵌入到现有安保体系中的一个高效辅助工具,
它需要与人、与现有的土办法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技术必须“接地气”。
根据“诸葛亮会”的成果,沈棠果断调整了研发策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