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拿到了乡试资格,何明风松了口气。
这样且等着明年秋闱去庆州府参加考试就好了。
不过这期间的月考还是需要认真对待。
科考之后,就轮到了县学的沐休日。
沐休日前的最后一节课下课。
众生员纷纷开始收拾东西,打算回家。
县学的众生员还不知道,有一封命令已从京城下发到了武县县衙。
而且是事关他们命运和前程的命令。
……
这个时候,县衙里,崔教谕和裴知县看着朝廷新颁下来的文书。
一阵激动。
崔教谕眼中火热,用手掌抚摸着朝廷新颁的《贡生推举章程》。
指尖在“武县准予岁贡“的朱批上摩挲了三遍。
“裴大人,这是我县百年头来,第一次有贡生名额……”
崔教谕的感慨只发出了一半,紧接着他眉头又深深地皱起。
“这该如何推举才好?”
之前只听说人口众多和人才辈出的大县才有过贡生名额。
他们武县人口既不多,教育搞得也不咋样。
所以不光是从大盛朝开始,哪怕从前朝算起,也从未有过贡生名额。
这可是能去顺天府国子监念书的名额啊!
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
“可惜只有一个……”
崔教谕喃喃自语了一下,立刻又闭上嘴了。
嗨,他贪心了。
这可是从全大盛朝范围内选拔岁贡。
他们能分到一个名额已是万幸了。
切不可不知足。
裴知县接过来这份《贡生推举章程》,仔仔细细看过了上面的每一个字。
然后目光停留在“德行文才兼备”六个字上。
“新帝登基,应该是想广纳人才。”
裴知县喃喃道:“既然朝廷要求德行文才兼备,秉公起见,不如贴出告示。”
“凡县学生员均可报名。”
说着,裴知县抬头望向崔教谕:“但须分三重考校:头一场考策论,二场验德行,三场查户籍。”
“尤其要防富家子弟花钱钻营。”
崔教谕连连点头:“裴大人英明。”
崔教谕然后又补充道:“是否该让各里甲长具结担保?若有德行有亏者,连保人一同治罪。”
“大善。”
裴知县抚掌:“这事儿就这么办。”
等沐休日过后,县学的众生员重新回到了县学里。
就看到了门口处张贴着的一张大纸。
何明风也跟在人群之后,踮起脚好奇地往里看去。
这是贴的什么呢?
刘年挤在最前面,瞪大眼睛一目十行看完了这张告示上的全部内容。
顿时又惊又喜。
忍不住大声喊道:“朝廷要从县学生员里选拔一名贡生!去国子监念书!”
“什么?!”
后面的生员听到了,也激动起来。
纷纷往前挤去:“给我看看,我还没看到!”
“我也要看!”
“哎哎哎,你们别挤啊!”
“都别挤,都别挤!”
人群里面的学子立刻出声大喊道。
旁边站岗的衙役立刻上前来维持秩序。
“都别挤,排成三队,三个三个上前来看!”
一个衙役大声喊道。
众人不得已,只能压下激动的心情。
连忙排成三列长队。
三个三个前去看这封县衙贴出来的告示。
何明风虽然站在后面,但是秩序恢复之后,人群流动就快了起来。
没一会儿,就轮到了何明风。
何明风赶紧几步走上前,仔仔细细地看着告示上的内容。
果不其然!
真的是有一个岁贡名额,推举上去就可以入京去国子监念书了。
何明风顿时一阵心潮澎湃。
这个名额,他必须争上一争!
“岁贡名额不过一个……”
穿着细绸衫的张文远晃着折扇:“我们家可是捐了百石粮……”
张文远话还未说完,就被另一旁的袁华瞪了回去。
“张兄,朝廷新规明言‘唯才是举’,你当县学是米铺?”
张文远冷哼一声。
没有多与袁华争辩,扭身就走了。
不行,他得赶紧回家和他爹商量一下此事!
去国子监不仅能认识各地能人志士,关键是说不定还能和京中官员、贵族子弟搭上关系。
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这个名额他要定了!
张文远匆匆离开,找他爹去想办法了。
袁华也扫了一眼告示的内容,转头看向何明风:“明风,你可愿意报考?”
“自然。”
何明风点了点头。
“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举行,是全国规模最大、录取名额最多的乡试。”
“若是能去国子监念书,就可以留在京城参加乡试。”
何明风解释道:“考中的机会就更大了。”
何明风哪怕远在武县也都听说了,去年顺天府录取了举人二百一十三名。
比江南文化大省录取的人数还要多。
听说江南某省只有九十四名生员考上了举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