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花低声给自己打气。
短短一封信,不过百十字,她却写得手心都出了汗。
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时,何锦花手臂都酸麻了。
再看那封信,字迹歪七扭八,像一群喝醉了酒的蚂蚁在纸上乱爬。
有些地方墨迹晕开,模糊了字迹。
何锦花看着这封信,眼中闪过一丝不好意思。
算了,就这样吧。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信纸,吹干了墨迹,然后极其郑重地折好,塞进一个信封里。
明日,她要找人去县里一趟,请人务必托驿站快马送到京城。
……
而在京城中,葛府门外
傍晚时分,何明风收拾好书箱,走出葛府。
一天的苦读结束,他正想着回住处温习功课。
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有几分耳熟的声音。
“前面之人可是何明风何兄?”
“何兄,请留步!”
何明风闻声回头,只见一个穿着国子监生服,面容俊朗的年轻人正快步向他走来。
这正是许久未见的琉球来的夷生郑思明。
“郑兄?”
何明风有些意外,除了当时进京的时候见过郑思明之外,他与郑思明还在国子监有过几面之缘。
他知道这位琉球同窗性格开朗,勤奋好学,对大盛文化充满热忱,人缘颇好。
郑思明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抱了抱拳:“何兄,恭喜高中解元!”
“之前一直想当面道贺,奈何课业繁忙,总不得空。今日总算在此巧遇,请受郑某一贺!”
何明风挥挥手:“郑兄太客气了,侥幸而已,实在惭愧。”
“何兄过谦了,顺天府解元,岂是侥幸可得?实乃真才实学!”
郑思明由衷赞叹,随即话锋一转,带着几分兴奋:“何兄,明日可有空闲?”
“京城一年一度的‘万国同春’外邦日就要开了,就在西市那片大空场。”
“官府办的,热闹得很!”
“哦?外邦日?”
何明风来了兴趣。
他入京以来,一心扑在学业上,对京城的风俗活动说实话,知之甚少。
“正是!”
郑思明热情地介绍起来:“届时国子监像我这样的夷生都会去参加,穿上本国的服饰,摆个小摊。”
“向京城的百姓和官员们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特产美食,还有些小表演小活动。”
郑思明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安南的香料、暹罗的歌舞、新罗的人参、我们琉球的珊瑚珍珠、东瀛的茶道……还有西域胡商、甚至西洋的传教士都会来!”
“热闹极了!”
郑思明一拍掌:“我想着何兄见识广博,定然对此感兴趣。不知何兄明日可否赏光,与郑某同去一观?保证让何兄大开眼界!”
何明风确实心动了。
现在交通不便,能参加到这种级别的活动,也只有在大盛朝的京城了。
读书不能闭门造车,了解天下风物亦是增长见识。
何况这是官府举办,各国交流的盛会,确实难得。
“听郑兄如此一说,确实令人神往。”
何明风很干脆地就答应下来了:“明日正好沐休,定当赴约,还要多谢郑兄相邀!”
“太好了!”
郑思明见何明风答应,很是高兴:“那明日巳时,咱们就在西市牌楼下碰头?何兄也可叫上相熟的朋友一同前往,人多热闹!”
“好,一言为定!明日西市牌楼下见。”
何明风笑着应下。
翌日,天朗气清。
京城西市划出的巨大空地上,彩旗招展,人声鼎沸。
这是大盛朝前几年才规定的特殊日子。
何明风依约带着何四郎和郑彦前来赴会。
何四郎和郑彦甫一踏入会场,便被眼前景象震撼。
皮肤黝黑,头裹彩巾的安南人展示着奇异的香料和藤编。
身着华丽纱笼,头戴金冠的暹罗舞者伴着象脚鼓翩翩起舞。
新罗士子穿着宽大的白色衣服,彬彬有礼地介绍着高丽纸和人参。
深目高鼻,卷发浓须的西域胡商摊位上摆满了流光溢彩的琉璃器皿和色彩浓烈的地毯。
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穿着黑色长袍的西洋传教士,正努力向好奇的百姓解释手中的十字架。
空气中混杂着各种香料、食物、皮革的奇异气味,各种语言交织,热闹非凡。
国子监的夷生们穿着各自国家的传统服饰,站在指定的区域。
热情地向围观的京城百姓和官员介绍本国风物。
鸿胪寺的官员们身着官服,穿梭其中,既是维持秩序,也是观察交流。
百姓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脸上洋溢着新奇与兴奋。
何四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外邦人,眼睛瞪得像铜铃,嘴巴就没合上过。
原来除了威廉画师之外,京城中竟然还有这么多外邦人啊!
郑则像掉进了米缸的老鼠,兴奋得两眼放光!
他胖胖的身子穿梭在各个铺面前,但凡对方邀请他尝试一下外邦的小吃,他必定驻足吃一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