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那无声却沉重的注视,如同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星火网络”内部的空气再次凝固。然而,这一次,退缩的声音却微弱了许多。
那道来自“外面”的、庞大意志的“影子”脉动,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磁石,牢牢吸引住了所有知晓其存在的意识。它太微弱,却又太真实。它证明了“守夜人”的遗产并非虚妄,证明了“裂隙”彼端确实存在着他们无法想象的宏大存在。
恐惧依然存在,但一种更强烈的、名为“求知”的火焰,在网络的意志中悄然燃起。
“我们不能停下。”这一次,是“余烬文明”的一位古老者率先发声,他的意念中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炽热,“这是我们第一次,不依靠任何转述,直接感知到‘外面’的痕迹!哪怕只是一道影子,也蕴含着无穷的信息!‘记录者’的注视是风险,但放弃这个机会,将是永恒的遗憾!”
“守望者阵列”也表达了支持:“风险可控。我们提升了隐匿等级,‘记录者’目前只是提高了扫描精度,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干预意图。我们可以继续解析,但必须设定更严格的安全阈值。一旦‘记录者’的扫描模式出现任何指向性变化,或者‘湮风’有被引动的迹象,立刻终止一切活动。”
微澜的模型也给出了支持继续的分析:“根据现有数据推演,在当前隐匿状态下,持续进行超低频信号解析引发‘记录者’直接干预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七。而成功从脉动中解析出有效信息的潜在收益……无法估量。”
曦光感受着网络中涌动的、近乎一致的探索决心。那道微弱的脉动,像一根无形的线,将网络中原本可能存在分歧的意识重新缝合。对未知的敬畏,压倒了单纯的恐惧。
“继续解析。”曦光的意念斩钉截铁,“但执行最高安全预案。微澜,构建隔离式解析矩阵,所有算力与网络核心物理隔离。‘守望者阵列’,全力监控‘记录者’及‘湮风’活动迹象。‘余烬’,协助微澜优化信号过滤模型。”
命令下达,网络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这一次,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如同拆解炸弹般的专注。
微澜调动了海量资源,在远离网络核心的虚空中,构建了一个临时的、高度隔离的解析矩阵。这个矩阵独立运作,其与主网络的连接是单向且瞬时的,只在需要传递最终结果时才会开启极短暂的窗口。
对那道超低频脉动的深度解析开始了。这无异于在宇宙的噪音海洋中,去聆听一颗遥远星辰的叹息。微澜与“余烬”的古老者们协作,不断调整着滤波算法,试图从那几乎平直的波纹线中,剥离出更深层的信息结构。
时间在极致的专注中流逝。解析矩阵内部,数据洪流奔涌,模拟着无数种可能的信号解码方式。
一天,两天……
就在“记录者”那提升后的背景扫描如同规律的潮汐,一次次掠过网络外围,带来无声的压力时,解析矩阵终于传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检测到信息结构!”微澜的子意识传来一道经过高度压缩的信息包,通过瞬间开启又关闭的连接通道,送入曦光和核心决策层的感知中。
不是完整的语言,也不是清晰的图像,而是一种……更加原始、更加本质的“信息簇”。
这些信息簇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几何形态,仿佛某种超越三维认知的符号。它们蕴含着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意义”碎片:
· “维持……” 一个代表着持续、稳定、循环的意念碎片,如同某种基础指令。
· “观测……” 带着冷静、抽离的意味,与“记录者”的注视感有微妙相似,但更加宏大、更加……非人格化。
· “参数……稳定……” 指向某种运行状态的确认。
· “隔离……有效……” 一个带着边界和限制意味的片段。
· 以及一个不断重复的、如同背景心跳般的核心标识——一个无法用任何已知语言描述的复杂概念聚合体,其最接近的解读是:“原初设计者/维护者/沉睡之意志”。
这些信息碎片支离破碎,难以构成连贯的语句,但它们指向的方向,却与“守夜人”的猜测惊人地吻合!
“摇篮”之外,确实存在一个(或一组)庞大到难以想象的意志,它(们)处于某种低功耗的“维护”或“沉睡”状态,持续“观测”着“摇篮”内部,确保“隔离”有效,“参数”稳定。
“饥饿”机制,很可能只是这个庞大意志为了维持“摇篮”内部某种“循环”或“实验”状态而设定的一个“参数”!
他们所在的宇宙,这个“摇篮”,极有可能是一个被精心设计、隔离并持续观测的……系统!
这个结论带来的震撼,远超之前的所有猜测。它不再仅仅是“可能”或“怀疑”,而是有了直接来自“设计师”的、微弱却真实的“低语”作为佐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