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谷的清晨,四界 “民俗体育文化节”“非遗创新大赛” 筹备工作推进会刚开场,各域负责人便接连提出难题:玄门负责的 “茶祭文化体育赛” 总决赛,与天蛊 “荷灯划桨接力赛” 半决赛时间冲突,若不调整,游客与裁判资源将严重分流;幽冥 “图腾雕刻非遗创新赛” 征集到的 300 件作品,因缺乏统一的评审标准与展示平台,优秀作品恐难被发掘;更关键的是,两大活动产生的优秀成果(如获奖民俗体育方案、非遗创新作品),尚未明确转化路径 —— 若仅停留在 “比赛获奖” 层面,无法为跨域文旅生态带来长期价值。距离活动正式举办仅剩 20 天,“活动统筹混乱、资源调配低效、成果转化空白” 成为阻碍两大赛事发挥价值的核心障碍。今天,四界将启动 “跨域赛事协同攻坚行动”,通过统一调度、标准搭建、链路完善,让赛事成为 “聚人气、出成果、促长效” 的跨域文旅新引擎。
“小光斑,携带赛事协同检测套件,随筹备组赴四界沉浸馆对接!” 灵汐将包含活动流程衔接表、评审标准评估问卷、成果转化可行性表的套件交给小光斑。筹备组首站来到玄门 “本源茶祭沉浸馆”,玄门文旅负责人正对着赛程表发愁:“我们的总决赛定在周六上午 10 点,可天蛊的半决赛也在同一时间,游客根本来不及两边看,裁判也只能二选一。” 小光斑用活动流程衔接表梳理发现,两大活动当前均按 “单域自主排期” 推进,未考虑跨域游客动线与资源共享 —— 玄门与天蛊沉浸馆间距 2 小时车程,同一时段举办核心赛事,必然导致客流分散;且双方均计划邀请 5 位民俗专家担任裁判,存在资源重复浪费。小光斑随即建议:建立 “跨域赛事统一调度中心”,将玄门总决赛调整至周六下午 2 点,天蛊半决赛提前至上午 9 点,中间预留 1 小时游客转场时间;同时整合裁判资源,由 10 位专家组成 “跨域评审团”,按 “上午天蛊、下午玄门” 的节奏参与评审,既避免冲突,又提升评审专业性。
上午 10 点,四界跨域赛事协同攻坚推进会在线上召开,赛事组委会、各域运营团队、评审专家、文旅企业代表参会。灵汐明确攻坚核心:“一是构建‘跨域赛事统一调度体系’,实现流程、资源、客流的协同;二是搭建‘赛事评审与展示平台’,确保公平评审、高效展示;三是完善‘赛事成果转化链路’,让优秀方案落地运营、创新作品走向市场。” 四界随即成立 “赛事协同专项工作组”,小光斑被任命为 “赛事运营监督员”,负责跟踪调度执行、评审推进、成果转化,确保两大赛事高质量落地。
“跨域赛事统一调度体系” 的构建,让赛事从 “无序竞争” 变为 “协同共赢”。按小光斑建议搭建的 “统一调度中心” 上线后,通过 “三统一” 实现高效协同:统一排期,将两大活动的 12 项核心赛事按 “时间错峰、地域联动” 原则重新排布,如周日上午举办妖域 “沙画非遗创新赛” 决赛,下午举办幽冥 “图腾雕刻展”,方便游客顺次参与;统一资源,整合四界的场地、设备、人员资源 —— 玄门将多余的 VR 设备调配给妖域用于赛事直播,天蛊的研学导师支援幽冥开展非遗体验辅助;统一客流,通过 “赛事专属线路” 引导游客按 “玄门→天蛊→幽冥→妖域” 的顺序参与活动,同时开通跨域接驳班车,每小时 1 班,游客转场效率提升 60%。小光斑用活动流程衔接表复测:赛事流程衔接顺畅度从 45% 提升至 92%,裁判资源利用率从 50% 提升至 100%,游客对 “赛事安排合理性” 的满意度达 89%。
“赛事评审与展示平台” 的搭建,让优秀成果从 “埋没” 变为 “亮眼出彩”。四界联合制定 “双赛事评审标准”:“民俗体育文化节” 从 “文化属性(40%)、参与体验(30%)、可复制性(30%)” 三个维度评分,确保获奖项目既具文化内涵,又能在其他域推广;“非遗创新大赛” 从 “传统技艺保留(35%)、创新设计(35%)、市场潜力(30%)” 评分,避免作品 “为创新而创新”,脱离非遗本质。同时,搭建 “线上 + 线下” 展示平台:线下在四界沉浸馆设立 “赛事成果展区”,用全息投影展示获奖体育赛事流程、实物陈列非遗创新作品;线上开发 “赛事成果云展厅”,游客可通过手机查看作品细节、观看赛事回放,还能为喜欢的作品投票。小光斑协助完善评审流程:建议增加 “大众评审环节”,邀请 100 位普通游客参与打分,确保评审既专业又贴近市场需求,最终幽冥青年阿木的 “魂息图腾潮玩设计” 因 “传统图腾元素 + 现代潮玩风格”,同时获得专家高分与大众高票,成为非遗创新赛金奖作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