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府苏老夫人寿宴的日子,在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和些许不安的气氛中,终于到来了。天还没亮透,沈家小院就已经灯火通明,灶火熊熊。空气中弥漫着比往日更加浓郁醇厚的卤香,那是用陆景珩提供的紫草重新精心调配的卤汁散发出的味道。
周氏和沈厚德几乎一夜未眠,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周氏最后一次检查着即将装盒的卤味拼盘,每一片肉、每一块豆干的摆放角度都要调整到最完美。沈厚德则小心翼翼地将温着的卤味连锅端上租来的、铺了厚棉被保温的独轮车,用油布盖得严严实实。
“他爹,垫子再检查检查,别路上颠坏了相!”周氏不放心地叮嘱。
“哎!放心!垫了三层厚棉絮呢!”沈厚德瓮声瓮气地回答,手下动作却轻柔无比。
沈清辞是相对最冷静的一个。她仔细清点着要送去的货品清单:绛红卤蹄髈、五香卤牛肉、香辣卤鸭胗、茯苓山药糕、当归鸡肝卷……每一样都分量十足,色泽诱人。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情绪,对父母说:“爹,娘,时辰差不多了,咱们出发吧。”
“哎!走!”周氏用力点头,手却微微发抖。
小沈安也被气氛感染,揉着惺忪睡眼跑出来,奶声奶气地喊:“爹,娘,姐,加油!把坏蛋都打跑!”
童言稚语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些,周氏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好!安安在家乖乖的!”
沈厚德推起独轮车,沈清辞和周氏一左一右护着,一家三口踏着晨曦,向着城中苏府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三人都沉默着,只有车轮碾过青石路的辘辘声。这份沉默里,有背水一战的决绝,也有对未知结果的忐忑。
到达苏府气派的侧门时,门口已经停了不少送货的车辆和挑担。管家嬷嬷早已等候在此,见到他们,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沈老板,沈姑娘,你们来了。东西都备齐了?”
“齐了齐了!嬷嬷您过目!”周氏连忙上前,揭开油布一角。
管家嬷嬷凑近看了看色泽,又轻轻扇闻了一下气味,满意地点点头:“嗯,品相不错,这香气也正。快随我进来吧,厨下正等着呢。”
跟着管家嬷嬷穿过几重院落,来到苏府宽敞洁净的大厨房。这里早已忙得热火朝天,切配声、炒菜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见到沈家送来的卤味,掌勺的大师傅过来验看,用筷子夹起一片牛肉看了看纹理,又尝了一小块,咂咂嘴:“嗯!入味透,火候老道!是那个意思!摆盘吧!”
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周氏和沈厚德悬着的心才落下一半,赶紧在指定区域开始紧张地摆盘。
沈清辞则被管家嬷嬷请到一旁稍坐,等着最后结算。她安静地坐在角落,看着父母忙碌而谨慎的身影,看着苏府下人训练有素地穿梭,心中感慨万千。几个月前,她还在为几文钱的生计发愁,如今却能将自家做的吃食送进翰林府的寿宴,这其中的艰辛与机遇,唯有自知。
寿宴正式开始后,前院隐隐传来丝竹声和宾客的喧哗。厨房里的忙碌节奏更快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被流水般送出去。沈清辞注意到,他们准备的卤味拼盘和药膳点心很受欢迎,几乎是刚一上桌,就被分食一空,还有丫鬟特意来回话,说某桌的夫人特别问了卤味是哪家做的,夸赞不已。
听到这些反馈,周氏和沈厚德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娘,听见没?翰林家的客人都说好!”沈厚德搓着手,憨厚的脸上满是红光。
“听见了听见了!”周氏激动地抹了抹眼角,“咱们……咱们总算没丢人!”
宴席过半,管家嬷嬷笑容满面地过来,身后跟着个小丫鬟,端着个红漆托盘,上面放着沉甸甸的钱袋和一个小锦盒。
“沈姑娘,沈老板,辛苦你们了。老夫人和宾客们对贵铺的卤味和点心都十分满意,这是剩余的尾款,请收好。”管家嬷嬷将钱袋递给沈清辞,又拿起那个锦盒,“这盒点心,是府里厨娘做的,老夫人特意吩咐,送给你们尝尝,聊表谢意。”
还有赏赐!周氏和沈厚德受宠若惊,连连道谢。沈清辞也郑重接过,心中一块大石彻底落地。寿宴,成功了!
结算清楚,收拾好东西,一家人推着空车走出苏府侧门。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仿佛驱散了连日来的所有阴霾。
“成了!真的成了!”周氏紧紧攥着那个装满铜钱和碎银的钱袋,声音带着哭腔,却是喜悦的泪水。
“嗯!成了!”沈厚德推着车,脚步轻快,腰杆挺得笔直。
沈清辞看着父母高兴的样子,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次寿宴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沈记招牌一次质的飞跃!
回到铺子,消息早已被先回来的其他送货人传开。左邻右舍纷纷前来道贺。
“周家妹子!厚德兄弟!恭喜啊!翰林府的寿宴都办成了!你们沈记这下可真是出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