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研院的高墙,仿佛一道无形的界限,将长安城的喧嚣与算计隔绝在外。院内依旧是那股熟悉的、混合着硝石、硫磺、金属与木料的气息,只是比李恪离开时,似乎更多了几分井然有序的忙碌。
李恪的回归,在武研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副总办与雷老头率领一众骨干早早候在院中,见到他下车,齐齐躬身行礼,神情中带着显而易见的激动与如释重负。
“恭迎王爷回院!”
李恪目光扫过众人,微微颔首:“诸位辛苦。本王不在这些时日,院中情形如何?”
副总办上前一步,恭敬禀报:“回王爷,一切均按王爷离京前定下的方略推进。火药司按新配比试制的颗粒化火药,稳定性与威力皆有提升;机械司对‘一窝蜂’火箭的发射架做了改进,齐射散布更小;按照王爷留下的图纸,那‘神火飞鸦’(大型火箭助推爆炸物)的原型,也已初步制成,只是飞行轨迹尚难控制,屡试屡败……”
李恪一边听着汇报,一边缓步向里走去,目光锐利地扫过各个工坊。工匠们见到他,纷纷停下手中活计,恭敬行礼,眼神中充满了信赖与敬畏。他能感觉到,尽管他离开了数月,但他在武研院建立的权威和凝聚力,并未消散,反而因他在洛州的作为,更添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
“做得不错。”听完汇报,李恪脸上露出一丝赞许,“尤其是颗粒化火药和火箭架的改进,很好。‘神火飞鸦’的难题,在于重心与翼面,待本王稍后细看图纸再说。”
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开始逐一视察各司的进展,询问细节,指出问题。他的回归,如同给这台精密而沉默的机器重新注入了灵魂与动力,整个武研院的运转节奏,肉眼可见地加快、加深。
然而,李恪深知,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在当下的时局中,武研院绝不能只是一个埋头造物的技术衙门。它必须成为他立足朝堂、应对风浪的根基。
视察完毕,他将副总办、雷老头等几名核心成员召至值房。
“本王离京期间,外界对武研院,可有异动?”李恪开门见山。
副总办与雷老头对视一眼,神色变得凝重。副总办低声道:“王爷明鉴,太子殿下那边,确实派人来过几次,名为‘观摩学习’,实则……问东问西,尤其关心火药产量、配方以及新器研发进度。被下官以‘机密重地,非奉旨不得与闻’挡了回去。兵部、户部在物料拨付上,也比往常拖延了些,需反复催请。还有……有些生面孔,常在院外街巷转悠。”
情况与李恪预料的相差无几。太子果然将手伸了进来,其他势力也在暗中窥伺。
“看来,有人是坐不住了。”李恪冷笑一声,“以为本王离京数月,便能动摇此地根基?”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从今日起,武研院内部,施行‘甲乙丙’三级密级制度!甲级,如核心火药配方、‘神火飞鸦’等关键图纸,仅限本王、雷主事及指定核心工匠知晓,单独存档,设暗记,非本王手令,任何人不得调阅!乙级,如常规火器制造工艺、改进方案,各司主事及骨干工匠可接触。丙级,则为一般性物料管理、外围器械制作。各级之间,不得随意打探串联,违者,以泄密论处,军法从事!”
他这是要将武研院打造成一个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用严密的制度来防范内外的渗透。
“另外,”李恪看向雷老头,“火药司要加快‘掌心雷’(小型手掷火药包)和‘埋地火龙’(预设火药陷阱)的定型,这两样东西技术要求不高,但实战中或许能起奇效。还有,之前让你留意、懂得水利、算学的人才,可有进展?”
雷老头连忙比划着回应(旁边有文书代为转述):确有几人,已安排在机械司打杂观察,其中一人对王爷提及的‘水轮传动’似有心得。
“很好,暗中考察,若真有能力,可逐步提拔,授以丙级、乙级事务。”李恪吩咐道。他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多元化的技术班底,不能仅仅依赖火药。
安排完内部事务,李恪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部。他知道,仅仅防守是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展现武研院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让那些觊觎者和打压者投鼠忌器。
数日后,一份由李恪亲自撰写的《武备研发院阶段性成果及后续规划奏疏》,被呈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案前。
奏疏中,李恪并未夸大其词,而是用平实甚至略显枯燥的语言,详细列举了颗粒化火药的稳定性数据、改进型“一窝蜂”火箭的齐射覆盖效果、“神火飞鸦”研发遇到的难题及攻克方向,甚至还附上了对现有军中制式弓弩、铠甲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改进建议。通篇没有一句请功,没有一句抱怨,只有扎实的数据、清晰的分析和务实的规划。
他巧妙地避开了所有敏感的政治话题,将武研院定位为一个纯粹的技术研发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只为强军服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