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二
公元225年
春季,二月,魏文帝下诏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从皇帝车驾,督察各路军队,总领随驾的尚书台事务;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查后方的文书工作。三月,魏文帝前往召陵,开通讨虏渠;乙巳日,返回许昌。
并州刺史梁习讨伐轲比能,大败鲜卑军。
这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讨伐雍闿等人,参军马谡送了他几十里路。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这件事已经很多年了,现在仍希望你能再给我一些好的建议。”马谡想了想说:“南中地区依仗地势险要、路途遥远,长期以来并不服从我们的管理。即使今天打败他们,明天他们还会反叛。如今您正倾尽全国之力北伐对付强大的敌人,他们知道朝廷内部兵力空虚,反叛的时间只会更快。如果要杀光他们的残余势力来消除后患,这样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用兵的道理,还是以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以心理战为上策,以兵力交锋为下策,希望您能让他们真心的归顺朝廷。”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辛未日,魏文帝率领水军再次征伐吴国,群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宫正鲍勋劝谏说:“朝廷的军队多次征伐却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是因为吴、蜀两国唇齿相依,凭借山水险阻,有难以攻克的地势。往年龙舟在江上飘荡,被困在南岸,陛下身处险境,臣下们吓得胆战心惊,当时宗庙几乎倾覆,这是百代的警戒。如今又劳师动众袭击远方,每天耗费千金,中原地区空虚消耗,白白让狡猾的敌人炫耀他们的威势,我私下认为这计策不可行。”魏文帝听后就很生气,将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鲍勋是鲍信的儿子。夏季,五月,戊申日,魏文帝前往谯县。
这年,吴国丞相北海人孙劭去世。起初,吴国要设置丞相,众人就推举张昭担任丞相一职,吴王说:“如今正是多事之秋,丞相职责重大,这不是用来优待他的方式。”等到孙劭去世后,百官再次推举张昭,吴王说:“我难道是对张昭有吝啬吗!担任丞相事务繁杂,而这位先生性情刚直,他的建议如果不被采纳,心里就会产生怨恨,这不是对他有益的事。”六月,吴王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话少,举止得当,吴王曾感叹说:“顾君不说话,一说话必定能够切中要害。”到了宴饮欢乐的时候,侍从们担心酒后失言,而顾雍总能察觉这种情况,因此大家才不敢放纵。吴王也说:“顾公在座,真让人不快乐。”他就是这样令人敬畏。起初担任尚书令时,被封为阳遂乡侯;授封侯位后回到官署,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了这事,感到很是惊讶。等到担任丞相后,他所选用的文武将吏,都是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心中没有半点偏见。时常访问民间情况和政务适宜之处,总是秘密上报。如果建议被采纳施行,就归功于皇上;如果不被采用,始终不泄露出去。吴王因此很敬重他。但在朝廷上陈述事情时,言辞神色虽然和顺,却能够坚持正确的意见;军国大事的得失,除非当面拜见吴王,否则从不说起。吴王常令中书郎到顾雍那里咨询事情,如果符合顾雍的心意,事情便可以施行,然后就和中书郎反复研究讨论,并设酒食招待;如果不合心意,顾雍就脸色严肃,沉默不语,什么也不安排。中书郎回去就把这种情形告诉了吴王,吴王说:“顾公高兴,说明事情合适;他不说话,说明事情不妥当,我应当重新考虑。”长江边的将领们,都想立功报效国家,所以多次陈述有利的时机,主张偷袭敌军。吴王拿这事询问顾雍,顾雍说:“我听说兵法以贪图小利为戒,这些人所陈述的,是想求取功名而为自己谋利,并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当禁止,如果不能耀武扬威、削弱敌人,就不应该听从。”吴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此时,利成郡士兵蔡方等人反叛,杀死了太守徐质,推举同郡人唐咨为首领,魏文帝下诏命屯骑校尉任福等人讨伐平定了叛乱。唐咨从海路逃到吴国,吴人任命他为将军。
秋季,七月,魏文帝立皇子曹鉴为东武阳王。
此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已经到达南中,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诸葛亮从越巂郡进入,斩杀了雍闿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郡进入,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从牂柯郡进入,他们攻破各县后,再次与诸葛亮会合。孟获收集雍闿的残余部众抵抗诸葛亮。孟获向来被夷族和汉族民众信服,诸葛亮悬赏活捉他,捉到后,让他在军营阵垒之间参观,还问道:“这支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之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才会失败。如今承蒙允许参观军营阵垒,要是只是这样的话,那打败你们就很容易。”诸葛亮笑了,放他回去再必交战。七次放他,七次活捉,诸葛亮还要放孟获,孟获却停下不走了,言辞真诚说:“您有天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诸葛亮于是到达滇池。最终,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都被平定,诸葛亮就地任用当地首领为官。有人劝谏诸葛亮,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来官员,就必须要留下军队,军队留下却没有粮食供应,这是第一个难处;加上夷族刚刚遭受战争创伤,父兄战死,留下外来官员却没有军队保护,必定会酿成祸患,这是第二个难处;再者,夷族多次有废杀官员的罪行,自己顾虑与朝廷的嫌隙深重,若留下外来官员,他们肯定不会死心塌地的,这是第三个难处。如今我想做到不留军队,不运送粮食,却能大致确立法纪,让夷族和汉族大致安定罢了。”诸葛亮于是收纳当地俊杰孟获等人作为官属,拿出他们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供给军队和国家使用。从此开始,直到诸葛亮去世,夷族再也没有反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