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底的北京,天寒地冻,朔风呼号,飞雪敲打着红星轧钢厂大礼堂的窗户。
礼堂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与窗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清华大学-红星轧钢厂实践基地第一期课题验收报告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大礼堂座无虚席。
主席台上,清华大学王副校长、市工业局周副局长端坐中央,两旁是轧钢厂的杨厂长、孙书记、李怀德副厂长以及清华机械系的领导、刘星海教授等。
台下,前几排是厂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技术骨干和工人代表,后面则是黑压压一片充满朝气的清华学子,吕辰、王卫国等213宿舍的兄弟们自然也在其中。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香烟、茶水的味道。
实践基地负责人、轧钢厂副厂长李怀德身着笔挺的中山装,顶着黑眼圈,精神抖擞的做着汇报,他声音洪亮,透着一股子激动。
他详细回顾了从课题发布会到验收的整个过程,用一系列数据展示了“实践基地”取得的成效。
“《轧辊磨损在线检测与自适应补偿机构设计》课题,预计可降低轧辊损耗百分之十五;《基于继电器逻辑的天车定位与防撞系统改进》安全性显着提升;《小型工件自动分拣装置》效率提升三倍,错误率降为零……”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有力,“这批课题累计产生可计算经济效益已超过五万元,真正实现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
他的报告不时被掌声打断。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批课题,我们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痛点,累计产生可计算经济效益已超过五万元!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
李怀德的话语充满了自豪与底气,这份由他推动的合作项目,已成为他履历上最耀眼的一笔,也为他在杨厂长高升后接任厂长之位,奠定了近乎不可动摇的基础。
接着,清华大学王副校长发表了讲话。
这位儒雅的学者,语调平和却自有力量。
他环视会场,目光扫过厂方领导和年轻的学生们,“怀德同志的报告令人振奋,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今天的验收会,与其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承前启后的‘分号’!”
他微微停顿,让这个比喻深入人心。
“这第一批四十七个课题,我们解决了‘点’上的问题,像是为红星轧钢厂这部巨大的工业机器,进行了一次精密的‘零部件保养’和‘效能提升’。那么下一步,我们是否应该将目光放得更远,着手解决‘线’和‘面’的问题?”
台下变得异常安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比如,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将自动化技术从相对独立的仓库、辅助车间,真正推向轧制、矫直、定尺、分拣这些核心生产线?形成真正的流水化、智能化作业?又比如,我们是否应该探索,将正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新兴的材料技术等更多前沿学科,更深入地融入到钢铁生产的洪流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跨界融合?”
王副校长的声音逐渐高昂:“清华大学的智慧宝库,永远向我们最亲密的战略伙伴敞开!我希望看到,红星轧钢厂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不是一期一会的短期项目,而是一条奔腾不息、持续创新的河流!要将‘厂校合作’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让它成为清华大学面向社会、服务国家的标志性成果!”
他的讲话,清晰地指明了未来合作的方向,更深度的自动化、更广泛的跨学科参与。
这既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和战略布局。
最后,市工业局周副局长做了总结性发言。
他的语气更具行政指令性和战略高度,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王校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我完全赞同!”周副局长声如洪钟,“红星轧钢厂和清华大学的这次成功合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你们两家单位本身!它为我们全市的工业企业,蹚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产学研结合实现提质增效的新路!这是一条光明大道!”
他看着向台上的厂领导和李怀德、刘星海等人,也扫过台下的学生们:“因此,我在这里,代表市工业局,正式给你们下达一项新的任务:不仅要‘酝酿’第二批课题,更要系统性地进行规划,将这种成功的合作模式制度化、常态化!”
他强调:“要围绕我市正在制定的‘三五’规划中关于工业升级的重点方向。比如,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改造、能源消耗的深度优化、高端特种钢材的研发攻关等。来设计第二批课题!我们要把‘清华-红星’实践基地,从一个‘先进点’,打造成一个可以面向全市、乃至全国输送成功经验和先进人才的‘创新高地’和‘人才摇篮’!……”
周副局长的话,将厂校合作提升到了全市工业战略的高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