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油灯再次成为木屋里唯一的光源,将凌皓伏案的身影拉得悠长。阿土早已在角落的草铺上沉沉睡去,发出均匀的鼾声。而凌皓,却毫无睡意。
那本泛黄的《灵溪诀》摊开在桌上,旁边堆满了写满各种符号、公式、示意图和疑问的草纸。凌皓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仿佛又回到了前世在实验室里攻克难题的不眠之夜。
然而,与之前的兴奋不同,此刻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急促的嗒嗒声。
“漏洞百出!简直是漏洞百出!”他终于忍不住,低声吐槽了一句,语气中充满了科研工作者面对粗糙实验设计时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 exasperation。
这本被李邈视若珍宝、修炼了一辈子的《灵溪诀》,在他这个受过现代科学严格训练的人看来,简直就像一本充满了主观臆测和模糊描述的…“民间偏方汇编”!
首先,是能量感应部分。
口诀:“凝神静气,抱元守一,感天地之灵气,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凌皓批注:【主观感受描述过多,缺乏量化标准!“凝神静气”到什么程度?脑波α波占比?心率 variability 降低多少?“感天地之灵气”?灵气密度多少?能量波动频率范围?粒子属性?‘如沐春风’是个什么鬼能量强度单位?!】
其次,是引气入体部分。
口诀:“由鼻窍而入,沿任脉下行,过十二重楼,沉入丹田。”
示意图:画了一条模糊的线从鼻子连接到下腹部。
凌皓批注:【入口单一!鼻窍黏膜面积、通透性、细胞特性是否最适合能量粒子交换?为何不尝试皮肤毛孔扩散吸收?(尤其在某些能量亲和性高的区域)。路线固定!任脉是能量传导最优路径吗?其横截面积、能量阻抗是多少?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十二重楼’指代不明!是喉部?气管?还是有特定能量节点的部位?描述极其不精确!】
第三,是周天运转部分。
口诀:“气沉丹田,温养一炷香后,引其出丹田,沿督脉上行,过夹脊,透玉枕,上百会,再循任脉而下,复归丹田,是为一周天。”
示意图:画了一个模糊的循环圈。
凌皓批注:【循环时间固定!‘一炷香’?香燃烧速度受环境影响巨大!能量饱和阈值因人而异,岂能统一时间?路线固定且复杂!督脉上行阻力是否更大?‘夹脊’、‘玉枕’、‘百会’这些关键节点是否存在生理学结构基础?其能量通过效率如何?循环速度恒定?能量流在运行过程中是否会衰减?是否需要分段加速或增压?整个循环的能量效率是多少?有无冗余路径或能量泄漏点?】
第四,是能量储存与转化部分。
口诀:“丹田乃藏精之所,气海之墟,纳灵化炁,温养金丹之基。”
凌皓批注:【概念极度模糊!‘精’、‘炁’、‘金丹之基’到底是什么物质或能量形态?‘纳灵化炁’是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转化效率如何?能量以何种形式储存?势能?化学能?还是某种未知能量形式?储存上限是多少?与哪些生理指标相关?】
第五,缺乏个性化方案。
整本功法,对所有人都是一套东西,完全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不同灵根属性(能量亲和频率不同)、不同体质(经脉宽阔度、细胞能量代谢速率不同)、不同年龄(身体机能不同)、甚至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居然都用同一套参数修炼?这效率能高才怪!
第六,风险提示与应对措施缺失。
只提到了“勿要急躁,以防走火入魔”。什么是走火入魔?能量失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能量流短路?是局部能量过载导致组织损伤?还是精神力失控?不同的“走火入魔”应该如何应对?完全没有!就像操作手册上只写“小心操作,以防爆炸”,却不告诉你为什么爆炸以及爆炸后怎么办一样不负责任!
凌皓越看越是头疼,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这《灵溪诀》就像是一个黑箱操作系统:输入“凝神静气+特定呼吸”,期望输出“灵气能量储存”。至于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过程,有哪些变量需要控制,哪些参数需要优化,统统不知道!全凭“感觉”和“经验”!
其能修炼成功,在凌皓看来,更像是一种基于庞大人口基数的“幸存者偏差”——总有一部分人的生理结构恰好比较契合这套粗糙的“算法”,或者是在长期修炼中,身体被动地适应和优化了这条路径。而更多的人,则可能因为微小的不契合而事倍功半,甚至练出问题!
“怪不得李老爷子蹉跎一生也只是炼气中期…这功法效率太低了!而且潜在风险不小!”凌皓喃喃自语。
他拿起炭笔,在一张新的草纸上开始奋笔疾书:
《灵溪诀》优化方向(初稿):
1. 能量感应标准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