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bǎ,介词。将,把(后起意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这首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
一、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关键词注释:
·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绝代美女。
· 淡妆浓抹:淡雅的妆饰和浓艳的打扮。
·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白话翻译:
晴日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正是美好的样子;雨天时,远处的山色在烟雨中一片迷蒙,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是要把西湖比作那位古代的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是素雅的淡妆,还是艳丽的浓抹,她都是那么美丽动人,恰到好处。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放的时期。尽管在政治上有些失意,但杭州的山水极大地慰藉了他的心灵。
· 心境与环境:苏轼深爱杭州,尤其钟情于西湖。他主持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与这片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个先是晴朗后转细雨的春日,他与友人在湖上饮酒,被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美所深深触动,诗兴勃发,写下了这首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最为着名的一首。
· 历史意义:此诗一出,便被广为传唱,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最雅致、最贴切的别称。可以说,是苏轼的这首诗,为西湖注入了不朽的灵魂,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中“人间天堂”的美学地位。
三、核心寓意与智慧
1. 本质之美,超越形式
这首诗最核心的哲理在于揭示了“本质美”与“形式美”的关系。西湖的美,不在于晴天或是雨天某一种特定的形态,而在于其内在的、恒久的本质魅力。正如西施,无论是朴素的淡妆还是华贵的浓抹,都无法掩盖她天生的丽质。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的,不会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减损。
2. 豁达包容的审美观与人生观
苏轼欣赏了“潋滟”的晴,也赞叹“空蒙”的雨。他能平等地欣赏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不偏执一端的豁达心态。这种心态延伸到人生中,便是无论在顺境(晴)还是逆境(雨),都能发现其中的“好”与“奇”,坦然处之,随遇而安。
3. 天才的联想与定格
将湖光山色比作美人,并非苏轼首创,但将西湖与西施联系起来,却是神来之笔。这个比喻之所以千古流传,在于它既贴切又空灵。它抓住了两者共有的“神韵”——那种无可言说、动人心魄的天然风致,为后世所有欣赏西湖的人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充满想象力的审美框架。
四、现实启示与论述
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其蕴含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1. 在个人成长与内核建设中
· 打造“西子之质”:在信息爆炸、风格多变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各种外在的“妆容”——比如时髦的穿搭、流行的话术、光鲜的标签。然而,这首诗提醒我们,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本质”,即扎实的知识储备、卓越的能力、坚韧的品格和健康的体魄。当你的内在足够强大丰盈,那么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你都能从容适应,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你的“价值”由你的内核决定,而非一时的包装。
2. 在职场与团队管理中
· “淡妆浓抹”的用人智慧: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苏轼那样的眼光,能看到成员多样化的美。有的员工沉稳内敛,是“淡妆”,适合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有的员工外向张扬,是“浓抹”,适合需要创意和开拓的任务。管理的艺术就在于“总相宜”,即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每种特质都能在团队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实现人尽其才。
3. 在面对人生境遇时
· 欣赏人生的“晴”与“雨”: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晴),也难免会遇到坎坷与低谷(雨)。这首诗教导我们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在顺境中,我们尽情享受“水光潋滟”的欢畅;在逆境中,我们也不妨换个角度,品味“山色空蒙”的朦胧与深邃。挫折中可能蕴含着转机,失败里或许积累了经验。培养这种“总相宜”的心态,能让我们在任何境遇下都保持从容与乐观。
4. 在品牌与产品打造上
· 回归产品本质:一个成功的品牌或产品,其核心必然是它的“西子之质”——卓越的产品质量或独特的核心价值。营销和包装(淡妆或浓抹)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为了衬托和放大其本质美。如果本末倒置,只注重华丽的宣传而忽视内在品质,最终是无法经受住市场考验的。
总结而言,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不仅是一幅生动的风景画,更是一堂关于如何认识美、对待人生和实现价值的哲学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与魅力,源于锻造不可动摇的强大内核,并以此为基础,以开放和智慧的心态,去拥抱和欣赏生命中的每一种风景。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