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军四万人昼夜兼程救援东兴,把诸葛诞、胡遵的军队打得大败,王昶、毋丘俭听说东兴兵败,也各自烧毁营寨撤退了。这场战役,史称“东关之役”,是司马师执政以来的一次重大失利。朝臣们议论纷纷,都觉得应该贬黜相关将领。但司马师却很大度地表示,这是自己没有听从诸葛诞的建议才导致兵败,与诸位将领无关,还为了稳定人心,只削减了司马昭的爵位。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师作为领导,敢于承担责任,而且懂得平衡各方关系,很有大局观。
不过,司马师可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嘉平五年(253 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大军二十万进攻淮南,围困合肥新城。曹魏朝廷上下都慌了神,担心吴军分兵进攻淮泗地区,主张派兵多处防守。但司马师却冷静分析,认为诸葛恪刚刚执掌吴国朝政不久,为了稳定自己的权力,一定会急于取得胜利,所以他只会集结兵力攻打合肥新城,不会分兵。于是,他让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率领重兵,在合肥新城抵抗诸葛恪的进攻。
诸葛恪久攻不下,毋丘俭、文钦请求出战,司马师又认为诸葛恪的军队轻装远征,身处绝境,战斗力很强,不宜出城交战,合肥新城小而坚固,应该据城坚守,以消耗敌军。他命令诸将深沟高垒,闭城不战。两军相持数月,诸葛恪的军队疲惫不堪,士兵死伤大半。这时,司马师才命令文钦率领精锐部队阻断诸葛恪的退路,让毋丘俭率领大军紧随其后发动进攻。最终,诸葛恪兵败撤退,文钦半路阻击,大破敌军,斩首万余级。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司马师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算得很准。
正元元年(254 年),司马师的权力之路迎来了一次重大挑战。魏帝曹芳不满司马师专权,暗中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打算废黜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这要是换了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不得吓得屁滚尿流,但司马师可不是吃素的,他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他派遣舍人王羡驾车去迎接李丰,李丰迫于无奈只能去见他。司马师一见到李丰就开始斥责他,李丰知道事情败露,也破罐子破摔,口出恶言,司马师哪能忍这个,一怒之下命令士兵将李丰乱刀杀死,随后又下令逮捕夏侯玄、张缉等人,全都夷灭三族,手段相当狠辣。这还没完,同年三月,司马师逼迫曹芳废黜皇后张氏,改立皇后王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宫廷中的势力。
但司马师觉得这样还不够保险,同年九月,他和郭太后合作,直接废黜了曹芳为齐王,另立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改年号为正元。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司马师成功消除了内部的反对势力,巩固了司马氏对曹魏朝政大权的控制,但同时也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满和反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
正元二年(公元 255 年)正月,镇南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举兵反叛,他们假传太后懿旨讨伐司马师,还把司马师的罪状写成檄文,传示各州郡,一时间,淮南地区局势大乱。这毋丘俭和文钦可不是小角色,他们胁迫驻守淮南的各营将士在城西设土坛歃血为盟,还各自派遣儿子前往吴国作为人质,换取吴国派兵救应,准备和司马师来一场大决战。
司马师得知叛乱消息后,召集群臣商议征讨之事。朝议中,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派遣诸位将领率军前往征讨,但尚书胡嘏、中书侍郎钟会等人劝谏司马师亲率大军出征。司马师心里也清楚,自己废帝的行为已经让朝野内外不满和惊惧,如果不亲自出征,一旦战事失利,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于是他决定抱病东征。
当时,司马师的眼睛患有瘤疾,刚刚让医生割掉瘤疾,身体还很虚弱。但他为了稳定军心,强撑着出征。在战斗中,文钦的儿子文鸳勇猛异常,率军前来偷袭军营,司马师被吓得不轻,眼睛突出眼眶。但他就像没事人一样,蒙住被子强忍住疼痛,当时疼得把被子都咬破了,可属下都不知道他的伤情,这心理素质,简直强得离谱。
司马师指挥军队,派遣镇南将军诸葛诞率领豫州的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青州、徐州的各路军队从谯县、宋县之间出击,断绝叛军的退路;自己率兵驻扎在汝阳县,派遣监军王基统领前锋各军据守南顿县,等待迎击毋丘俭的军队。他还命令各路军队固守营垒,不与叛军交战,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
毋丘俭、文钦向前不能战斗,向后退回寿春又怕遭到袭击,进退两难,无计可施。参与叛乱的淮南将士,家属都在北方,军心开始涣散,纷纷投降。司马师又派遣兖州刺史邓艾指挥泰山郡的军队一万多人前往乐嘉城,主动示弱,以诱使毋丘俭、文钦出击,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紧随其后。文钦不知是计,率军前往袭击邓艾,在乐嘉城下与司马师的主力大军遭遇,两军交战,文钦战败逃走。司马师派出精锐骑兵队追击,击败文钦的军队。毋丘俭听说文钦战败,心中害怕,抛下部众弃城而逃,最终被安风津都尉率军追击,斩杀毋丘俭,传首级于京城洛阳,文钦逃往吴国境内投降。至此,淮南叛乱被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