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治犯难时,王皇后却主动找上门了。原来,王皇后一直跟萧淑妃争宠,萧淑妃还生了个儿子,深得李治喜欢,王皇后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她听说李治跟武媚的事儿,就想了个“以夷制夷”的主意——把武媚接回宫,让她跟萧淑妃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这主意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王皇后当时压根没意识到。她主动跟李治说:“陛下既然喜欢武氏,就把她接回宫吧,也能让她好好伺候陛下。”李治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答应。
永徽二年,武媚终于离开感业寺,以“昭仪”的身份重回皇宫——昭仪是九嫔之首,正二品,比原来的才人高了好几个等级。这次回来,她带着李治的宠爱,还有王皇后的“支持”,手里的筹码比十二年前多了太多。
刚回宫时,武媚表现得特乖巧。对王皇后毕恭毕敬,早晚请安从不间断;对太监宫女也和善,经常把李治赏的东西分给大家。王皇后一看,觉得武媚懂事,对她越来越信任,还经常在李治面前夸她。
可王皇后不知道,武媚这是在“扮猪吃老虎”。她表面恭敬,暗地里却在拉拢人心,把宫里的眼线布得密密麻麻。同时,她也没忘了对付萧淑妃——萧淑妃骄纵,武媚就故意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还跟李治聊诗词歌赋、朝政见解,把李治迷得团团转。
没过多久,李治就很少去萧淑妃宫里了,心思全在武媚身上。王皇后一看萧淑妃失宠,正高兴呢,却发现不对劲——武媚的风头已经盖过了她这个皇后。李治甚至经常跟武媚商量朝政,要知道,古代后妃是不能干政的,这明显是把武媚当成了“红颜知己”。
王皇后这才慌了,赶紧跟萧淑妃联手,一起在李治面前说武媚的坏话。可李治早就被武媚迷得神魂颠倒,哪听得进去?反而觉得她俩是嫉妒,对她们越来越反感。
武媚看在眼里,知道王皇后和萧淑妃成了绊脚石,必须除掉。要废皇后,光靠宠爱不够,还得有个让大臣们无话可说的理由。这个理由,很快就来了。
永徽五年,武媚生下一个女儿,李治的第一个女儿,他高兴得合不拢嘴,经常来看。有一天,王皇后来看望小公主,武媚故意找借口出去了。王皇后逗了孩子一会儿,见武媚没回来,就先走了。
王皇后刚走,武媚就回来了。她看了看四周没人,咬了咬牙,亲手把女儿闷死,再盖好被子,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没过多久,李治来了,武媚笑着掀开被子,刚一看就“哇”地哭了:“我的女儿怎么死了?”
李治一看孩子没气了,急得直跳脚,问身边人:“刚才谁来过?”太监宫女早就被武媚收买,齐声说:“只有皇后娘娘来过。”李治火冒三丈:“肯定是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新唐书》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左右曰:‘后适来。’帝怒曰:‘后杀吾女!’”)
武媚在一旁哭得梨花带雨,嘴里念叨着“皇后为什么要杀我的孩子”,李治本就对王皇后不满,这下更是下定决心要废后。
废后可不是小事,得经过大臣们同意。李治先找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开国功臣商量。长孙无忌是他舅舅,还是宰相,说话分量重。李治以为舅舅会支持自己,没想到长孙无忌一口拒绝:“皇后是先帝选的,没大错,不能随便废。”褚遂良也跟着反对,还说:“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陛下要是立她为后,天下人会怎么看陛下?”(《资治通鉴》载:“遂良曰:‘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李治被怼得没话说,心里窝火。武媚知道后,没闲着,一边安慰李治,一边联络对长孙无忌不满的大臣,比如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一看武媚得宠,又有机会扳倒老臣,纷纷站出来支持废后。
许敬宗还在朝堂上公开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旧唐书·许敬宗传》)意思是,农民多收了点粮食还想换个老婆,陛下立皇后是家事,跟大臣们有啥关系?这话说到李治心坎里了,他更坚定了废后的决心。
永徽六年十月,李治下旨,废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把她们打入冷宫。一个月后,正式册立武媚为皇后。这一年,武媚三十二岁,从十四岁入宫到成为皇后,她用了十八年,终于站上了后宫的最高点。
可她没满足,皇后之位只是开始,她想要的是更大的权力。当时李治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处理朝政很吃力。武媚就主动提出帮他处理政务,李治信任她,又觉得她有才干,便答应了。
一开始,武媚还只是在旁边出主意,后来直接参与决策。《旧唐书》里说她“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人们甚至把她和李治称为“二圣”——一个皇后能和皇帝平起平坐,这在古代从未有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