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收到信,差点笑出声——这石敬瑭真是个“人才”,居然愿意认自己当爹,还送这么大一块地。他立马率领五万骑兵,从雁门关南下,直奔太原。
李从珂听说石敬瑭造反,还引来了契丹人,赶紧派大军去镇压。可后唐的军队早就没了战斗力,将领们贪生怕死,士兵们士气低落。契丹骑兵一到,后唐军就像纸糊的一样,一触即溃。《新五代史·晋高祖纪》里记载:“契丹主谓敬瑭曰:‘吾三千里来赴难,必有成功。观汝器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意思是耶律德光见了石敬瑭,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从三千里外赶来帮你,肯定能成功!看你这模样和见识,真是中原的真命天子啊!”
石敬瑭一听,赶紧趴在地上磕头,嘴里喊着:“儿臣谢父皇恩典!”耶律德光比他小十岁,他却喊得比亲爹还亲,旁边的契丹将领都憋不住笑,石敬瑭却脸不红气不喘——为了皇位,这点脸面算什么?
没过多久,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率军逼近洛阳。李从珂知道大势已去,带着太后、皇后和儿子,登上玄武楼,点了一把火,自焚而死。后唐就这么亡了。
同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册封”下,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登基那天,耶律德光坐在上首,石敬瑭站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接受“父皇”的册封。耶律德光还特意叮嘱他:“以后要好好孝敬我,可别忘恩负义啊!”石敬瑭连忙点头:“儿臣不敢忘,儿臣一定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当了皇帝后,石敬瑭果然没“忘恩”。他每年都要给契丹送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光粮食就送几十万石;每次契丹使者来中原,石敬瑭都要亲自去迎接,好吃好喝招待,生怕得罪了“父皇”。有次契丹使者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故意刁难石敬瑭,说契丹缺战马,让他赶紧送几千匹过去。石敬瑭二话不说,立马下令把皇宫里的御马都送过去,还赔着笑脸说:“父皇需要,儿臣理应孝敬。”
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个叫景延广的大臣实在忍不住了,对石敬瑭说:“陛下,您是中原的皇帝,怎么能对契丹如此卑躬屈膝?再这么下去,百姓们都会骂您的!”石敬瑭却叹了口气:“朕也是没办法啊,要是得罪了契丹,他们再打过来,这皇位就保不住了。”
可他不知道,他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成了中原百年的噩梦。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有燕山、太行山作为屏障,契丹人得了这块地,就像打开了中原的大门,以后想什么时候打过来,就什么时候打过来。从后晋开始,北宋、南宋,几代中原王朝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打了几百年,都没能成功,反而被契丹、金、蒙古轮流欺负——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石敬瑭。
石敬瑭当了七年皇帝,这七年里,他过得比谁都憋屈。
首先是契丹人的压榨。耶律德光把石敬瑭当成“提款机”,想要什么就直接要,从不客气。一会儿要丝绸,一会儿要茶叶,一会儿要工匠,石敬瑭要是敢说半个“不”字,契丹使者就会拍着桌子骂:“你忘了是谁帮你当上皇帝的?忘了你是谁的儿子了?”
有次契丹人要十万匹绢,当时后晋刚经历战乱,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这么多绢?石敬瑭没办法,只能下令向百姓强征,有的百姓家里没有绢,就被官兵打得头破血流。《旧五代史·晋高祖纪》里记载:“契丹岁求缯帛,帝苦之,重敛于民,民甚困。”意思是契丹每年都要丝绸,石敬瑭很苦恼,只能加重对百姓的搜刮,百姓们过得越来越困苦。
其次是内部的反对声音。很多将领本来就看不惯石敬瑭认爹割地,再加上他对契丹卑躬屈膝,对百姓横征暴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是其中一个,他公开说:“契丹人就是蛮夷,陛下怎么能认蛮夷当爹?我要起兵反了,把契丹人赶出去!”
安重荣还真的起兵了,虽然最后被石敬瑭镇压下去了,但这件事让石敬瑭更害怕了。他担心其他节度使也会效仿安重荣,更担心契丹人会因为这件事怪罪自己。那段时间,石敬瑭天天睡不着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人也越来越消瘦。
他的谋士刘知远见他这副模样,又劝他:“陛下,现在百姓怨声载道,将领们心怀不满,契丹人又得寸进尺,再这么下去,后晋就危险了。不如咱们慢慢积蓄力量,以后再跟契丹翻脸?”可石敬瑭早就没了当年的狠劲,他摇着头说:“不行,契丹人太厉害,咱们打不过的。只要能保住皇位,再憋屈也值了。”
可他的“憋屈”并没有换来安稳。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耶律德光又派人来要东西,这次要的是“代北节度使”的职位,还说要亲自来中原“视察”。石敬瑭一听,吓得魂都没了——耶律德光要是来中原,肯定又要大肆搜刮,到时候百姓们更要造反,自己的皇位就真的保不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