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虽然没能看到大清入关,但他给儿子顺治帝(当时还是福临,由多尔衮辅佐)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一个强大的大清王朝,和一套完整的“创业蓝图”。
首先,他统一了东北地区,控制了辽东、蒙古、朝鲜,为大清入关打下了稳固的“根据地”。以前的后金,只是一个偏安东北的“地方政权”,而经过皇太极的经营,大清已经成了一个能跟明朝抗衡的强大王朝。
其次,他改革了政治制度,建立了“六部”,完善了八旗制度,让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彻底摆脱了“家族式管理”的混乱,让大清有了一套正规的“公司运营体系”。这就好比以前是几兄弟凑钱开小作坊,凡事都得商量着来,效率低还容易吵架;皇太极一改革,直接把小作坊改造成了现代化企业,分工明确、指挥统一,执行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再者,他搞定了“人才储备”的大事。以前后金只用满族人,人才池子里就那么几个人,想扩张都没人可用。皇太极倒好,不仅重用范文程、洪承畴这样的汉族精英,还开科举选汉人做官,甚至把明朝投降的士兵改编成“汉军八旗”,让他们为大清打仗。这么一来,大清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满汉蒙各族人才拧成一股绳,战斗力和治理能力都翻了好几倍。
最后,他给大清定下了“入主中原”的大目标。努尔哈赤那时候,顶多是想在东北占块地,跟明朝分庭抗礼;皇太极不一样,他改国号为“大清”,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要的不是东北这块小地方,而是整个中国。他还通过打朝鲜、平蒙古,消除了后顾之忧,又通过反间计除掉袁崇焕、招降洪承畴,一步步削弱明朝的实力,为后来多尔衮率军入关、推翻明朝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要是没有皇太极这十几年的“创业升级”,后金可能还是个在东北打打闹闹的部落,根本没能力入主中原。他就像一个眼光长远的CEO,不仅把老爹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还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强,给后人留下了一套能直接用的“成功模板”。
皇太极能把大清带起来,不光靠自己本事大,还因为他身边有一群靠谱的人和一群“给力”的对手——正是这些人,推着他一步步往前走,也让他的人生更有传奇色彩。
先说说他的“核心团队”。首当其冲的就是范文程,这哥们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代,本来是明朝的秀才,后来投降了后金。皇太极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才华,把他当成“首席谋士”,不管是打仗还是改革,都要先问问范文程的意见。有一次,皇太极想改革赋税制度,怕老百姓不接受,范文程就出主意:“咱们可以先在小范围试点,让老百姓看到好处,再慢慢推广。”皇太极照着做,果然没出乱子。后来范文程一直辅佐到康熙朝,成了大清的“开国文臣之首”,堪称皇太极最靠谱的“合伙人”。
还有他的弟弟多尔衮,虽然那时候还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多尔衮才17岁,就跟着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不仅打了胜仗,还缴获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皇太极很高兴,把多尔衮封为“墨尔根戴青”(满语里“聪明的统帅”的意思),后来还让他掌管吏部,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不过那时候谁也没想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会成为辅佐顺治帝入关的“摄政王”,一手完成了皇太极没来得及做的事。
再说说他的“对手榜”。除了袁崇焕和洪承畴,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崇祯帝。这两位,一个是大清的开国皇帝,一个是明朝的末代皇帝,简直是“命运的宿敌”。皇太极想入主中原,崇祯帝想挽救明朝,两人斗了十几年,谁也没占到绝对优势。但有意思的是,崇祯帝虽然有心想做事,却没那个本事——他多疑、急躁,杀了袁崇焕,逼得洪承畴投降,还动不动就换大臣,把明朝的朝政搞得一团糟。而皇太极呢,沉稳、精明,懂得隐忍,也懂得用人,一步步把明朝逼上绝路。有时候真让人觉得,不是皇太极太厉害,而是崇祯帝太“猪队友”,硬生生把明朝的家底给败光了。
还有一个对手,是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这林丹汗也是个有野心的人,想统一蒙古各部,跟后金、明朝三足鼎立。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林丹汗经常跟后金作对,还联合明朝一起攻打后金。皇太极没跟他硬拼,而是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拉拢蒙古其他部落,跟他们结盟,再集中兵力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打不过,只能往西逃跑,最后病死在青海。皇太极不仅征服了察哈尔部,还得到了传国玉玺,这一下,蒙古各部都归顺了大清,皇太极也成了蒙古的“博格达彻辰汗”(蒙古语里“神圣的聪明可汗”的意思)。
说起皇太极,大家可能觉得他是个铁血帝王,眼里只有打仗和改革,其实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尤其是对他的家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