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4067年)二月辛酉日初一,皇帝下令赏赐陆仲亨率领的征讨南方的将士,指挥(每人)给予有花纹的丝织品和丝帛各三匹,千户、卫镇抚(每人)各两匹,百户、所镇抚(每人)各一匹,战死的(赏赐数量)加倍,因病去世的比照战死的减少三分之一,士兵赐给数量不等的米。
皇上驾临东阁,翰林学士宋濂、待制王祎等人进讲《大学》传文的第十章,讲到有土地就会有百姓(那部分内容)时,宋濂等人反复讲解这一点。皇帝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道德是自身的根本。德行深厚那么民众就会归向;民众安定那么国家就稳固。所以君主有仁厚的品德,百姓就会归附他,就像归附自己的父母一样。人心既然已经归附,那么土地和财富自然也就会归附了。如果德行不足以使民众归附,即使拥有钱财,又有什么用呢?’
设立神帛制造敕令局。在此之前,皇上命令中书省、礼部设立机构制造神帛诰敕,并且确定商议它们的规格形制。于是中书省和六部商议:神帛上织的文字为‘礼神制币’,诰书上织的文字为‘大明官诰’,敕书上织的文字为‘大明敕命’。文武百官中一品到五品的诰命用五色丝织品织成,六品到九品的敕命用纯白绫织成,都要织上某年某月某日制造及局官姓名。上奏之后,皇帝下令,凡是神帛的织文,郊祀上天以及配享上天的皇帝都写“郊祀制帛”,太庙中供奉的皇帝先祖写“奉先制帛”,配享太庙的亲王写“展亲制帛”;祭祀社稷、历代帝王、先师、孔子以及诸神只,都写“礼神制帛”,祭祀功臣写“报功制帛”,苍、白、青、黄、赤、黑的颜色,各按其应有的颜色制作。诰命、敕命,文官的字用玉箸篆,武官的字用柳叶篆。诰命上的织文是‘奉天诰命’,敕命上的织文是‘奉天敕命’,都使用升降龙文,左右盘绕。
壬戌日。皇上到后宫花园中游玩,看到鹊鸟筑巢时用羽翼保护幼鸟的辛劳,感慨地叹息说:“禽鸟辛勤劳作到这种程度,何况人之间的母子恩情呢?”于是下令群臣中有父母年老的,允许他们回家奉养。当时元朝镇抚陈兴被俘来到京城,朝廷对他的恩宠和待遇非常优厚。陈兴说他的母亲在嵩州,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想请求辞官回家赡养母亲。当即赏赐给他白金、衣服和帽子,然后打发他走。陈兴推辞,皇上回头对身边的大臣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天性,天下人都是一样的。陈兴虽然是个武夫,听到朕的话,就悲伤地想要回家,朕开始不知道他有母亲,如果知道,怎么会让他远离母亲呢?人的寿命不超过一百岁,现在他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万一不能相见,陈兴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痛苦。陈兴回家以后,母子相见,会是多么快乐啊!”侍臣回答说:陛下用孝道治理天下,推究揣测人情,再细微的地方也能洞察到,不只是一家中的老人得到妥善安置,天下的孤苦伶仃、鳏寡之人都蒙受陛下的恩泽了。皇上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亲人的,一定要让(他们)能够尽到自己的孝道。一个人孝顺,大家就都会趋向于孝顺,这是风俗教化的根本。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天下,必定依据人之常情来进行治理。’
甲子日,皇帝祭祀先农。合并祭祀太岁、四季的月将、风、云、雷、雨、大山与重镇、四海与大川、山川、城隍、军旗等众神灵。皇上起初认为太岁、风云、雷、雨都是天神,而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都是地只,各自设立祭坛,在国都的南边专门祭祀,但祭祀的时间、日期以及祭品都不相同。到这时又认为风、云、雷、雨、岳(山)、镇(山)、海、渎(河川)都是阴阳二气,流行不止没有间隙,于是就把两个坛合并成一个坛,并且增加了四季的月将、旗纛等众神。总共设置了十九个神坛,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坛,其次是风云、雷、雨之坛,再其次是五岳之坛,再其次是五镇之坛,再其次是四海之坛,再其次是四渎之坛,再其次是京都、钟山之坛,再其次是江东山川之坛,再其次是江西山川之坛,再其次是湖广山川之坛,再其次是淮东、淮西山川之坛,再其次是浙东、浙西、福建山川之坛,再其次是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山川之坛,再其次是山东之坛。山西、河南、河北的山川神,其次是北平、陕西的山川神,其次是左江、右江的山川神,其次是安南、高丽、占城等国的山川神,其次是京都的城隍神,其次是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炮、弓弩、飞镖、飞石、阵前、阵后等神灵。各个祭坛的祭祀,都是皇帝亲自去行礼。先祭祀,礼官上奏:“祝文从太岁以下到四海,一共五坛,上面对应自称‘臣’的地方,请皇帝亲自署名。那些钟山等神(只),(在祭祀祝文中)对皇帝(朕)称‘余’(的情况),请让礼官代(皇帝)签署(祝文)。”皇上说:“朋友之间书信往来,尚且亲自题写姓名,何况是对神明呢?一定都要亲自签署。”等到登上天坛,太常寺丞任以忠担任赞礼官,考虑到皇帝体力疲惫,对参拜的礼节进行了一些简化。行礼结束后,皇上询问原因,任以忠用诚实的话回答。皇帝说:“臣子按照正道敬爱君主,我对于神灵,只担心自己的诚挚恭敬还没有完全做到,怎么敢害怕辛劳。你应当明白朕的心意,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