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城,一家主流媒体的办公大楼灯火通明。
深度报道部主任孙记者正享受着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靠在人体工学椅上,双脚惬意地搭在办公桌边沿,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特级龙井。
电脑屏幕上,是他那篇讨伐林舟的雄文,此刻正以病毒般的速度在各大平台传播。评论数、转发量,每刷新一次,数字就往上跳一截,像一剂强效多巴胺,让他浑身舒泰。
“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背后却可能存在学术污点,这个话题,读者爱看。”他回味着自己对吴志刚说过的话,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
他已经想好了后续的三连击。第一篇是引爆,第二篇就要找几个所谓的“专家”跟进,从不同角度“分析”学术不端的危害,第三篇再来个总结,呼吁成立调查组。一套组合拳下来,别说一个林舟,就是个铁人也得被砸出几个窟窿。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吴志刚发来的信息,只有一个字:“好。”
孙记者笑了。这个“好”字,意味着李副省长那边很满意。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下一批的提拔名单上。
他呷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准备给手下的编辑打电话,布置第二篇稿件的任务。就在这时,一个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年轻下属,像见了鬼一样冲了过来,声音都变了调。
“孙……孙主任!您快看!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官网!”
孙记者不悦地皱了皱眉,对这种大惊小怪的做派很是不满。他慢悠悠地点开下属发来的链接,屏幕上弹出一个极为简洁的官方公告页面。
标题是黑体字:《关于召开“城市经济圈动态模型的理论与实践前瞻”内部研讨会的通知》。
内容更是简单到吝啬:
兹定于下周三上午九时,于本院三号会议室召开内部研讨会。
主持人:陈敬年 院士
与会专家(部分):
李德峰(中国社会科学院 院士)
王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院长)
刘振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院长)
张为民(原建设部部长、本院顾问)
……
报告人:林舟 博士
孙记者脸上的惬意笑容,一寸一寸地凝固了。他盯着“报告人:林舟 博士”那几个字,仿佛被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胸口,连呼吸都停滞了。
他手里的那杯特级龙井,悄然滑落,“啪”的一声摔在地上,碎瓷伴着茶叶溅了一地,氤氲开一片狼藉的水渍。可他浑然不觉,只是死死地盯着屏幕。
这哪里是研讨会?
这分明是一份战书!一份由学术界顶层大佬联名签署,直接拍在他脸上的战书!
他以为自己是在组织一场围猎,用舆论的枪口对准一只落单的羔羊。结果,对面直接开出来一整个装甲师,为首的指挥官还是共和国的学术元勋。
他用来攻击林舟的“科幻设想”,人家直接请来了国内最顶级的头脑,要开一场关于“科幻”的战略研讨会。
他暗示的“学术污点”,人家根本不屑于辩解,而是直接把当事人推到最高规格的评审台上,让整个学界来“公审”。
这已经不是打脸了,这是把他的脸按在地上,用压路机来回碾压。
“完了……”孙记者瘫坐在椅子上,嘴里喃喃自语。他知道,自己捅破天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省政府大院,一间肃静的办公室里。
吴志刚正站在李副省长的书桌前,微微躬着身子,汇报着网络上的“战果”。
“……目前来看,舆论已经完全被我们引导,对林舟的质疑声达到了顶峰。下一步,孙记者那边会跟进第二篇报道,把火烧得更旺。”
李副省长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手指在红木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他没睁眼,只是淡淡地问:“陈敬年那边有什么动静?”
“暂时没有。我猜,老先生可能还在想对策,毕竟这种事,一旦沾上就很难洗清。”吴志刚自信地回答。
话音刚落,他的手机就疯狂震动起来。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孙记者,连忙走到角落里接听。
“吴……吴处……出大事了!”电话那头,孙记者的声音带着哭腔。
吴志刚听着孙记者语无伦次的叙述,脸上的血色迅速褪去,握着手机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指节发白。
等他挂断电话,再转过身时,脸上已经没有半点人色。
李副省长不知何时已经睁开了眼睛,目光平静地看着他,那平静之下,是深不见底的寒意。
“说。”
吴志刚喉结滚动了一下,艰难地开口:“陈敬年……他出手了。他组织了一个研讨会,就在下周三,请了李德峰、王辰……还有张为民他们,让林舟……让林舟公开做报告。”
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李副省长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他缓缓坐直身体,拿起桌上的茶杯,却发现茶水早已凉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