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张副省长的赞叹,李副省长的沉默
张副省长喝水的动作很慢,慢到足以让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的心跳都跟着他拧开杯盖的细微摩擦声而悬在半空。
他不是在解渴,而是在给自己,也给所有人一个缓冲。这短暂的停顿,像一个休止符,将苏晓掀起的、由数据和逻辑构成的狂风骤雨,硬生生截断。
李瑞的指尖在讲台的木质边缘无声地划过,他能感觉到自己颈后的汗毛正在倒伏,然后又因为这凝滞的寂静而重新竖立。他盯着张副省长那张轮廓分明的脸,试图从那上面解读出风暴来临前的征兆。
周书记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张副省长身上,没有催促,也没有施压。他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棋手,落子之后,便静待对手的回应,无论那回应是惊涛骇浪,还是风平浪静。
终于,张副省长放下了保温杯,杯底与红木桌面接触,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
“苏晓同志。”他开口了,声音洪亮,一如他平素的风格,但细听之下,那份惯有的强势里,似乎少了几分棱角,多了几分探究。“我没有问题。”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没有问题?那他举手是为了什么?
“我只有一个感慨。”张副省长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灼灼地看着苏晓,也看着她身后那张巨大的、代表着未来工业蓝图的屏幕。“这份规划,气魄太大,也太……完美了。”
他用了“完美”这个词。
从一个以务实、强硬着称的工业主官口中说出这个词,其分量远超任何华丽的辞藻。
“它解决了我们过去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所有问题。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港口物流……每一个环节都严丝合缝,逻辑上无懈可击,数据上,更是让人无法反驳。”他的语速不快,像是在陈述一个他刚刚被迫接受,却又不得不为之折服的真理。
“但是,”他话锋一转,所有人的心又提了起来,“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它的齿轮是冰冷的钢铁,它的血液是奔流的数据,可驱动它的,终究是人。是成千上万的厂长、工程师,是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第一环的‘换心’,第二环的‘植脑’,都很好,可如果‘身体’本身跟不上,甚至排斥,那再好的心脏和大脑,也只是一个漂亮的标本。”
他没有提出质疑,而是抛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困境。一个超越了技术和资本,直抵社会治理核心的困境。
这个问题,比之前工信厅厅长的发难,高明了不止一个层次。它不再是单纯的挑刺,而是一种真正站在全局高度的审视和担忧。
会议室里,那些刚刚被数据震撼的常委们,此刻都露出了深思的神情。是的,蓝图再好,终究要人来执行。江北省数十年形成的工业文化、工人习惯,乃至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岂是几份文件和几个项目就能轻易改变的?
讲台边的李瑞,心头一紧。他知道,这是整份报告最难啃的骨头。他和林舟在做推演时,关于“社会阻力”的变量是最复杂,也是最不可控的。
然而,苏晓的脸上,却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察明的情绪。那不是笑容,更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终于找到了它一直在等待的那个切入点。
“张省长,”她微微颔首,“您提出的,正是这份规划的第三环,也是它的基石与灵魂——‘人文生态与社会重构环’。”
她按下了遥控器。
屏幕上,那张冰冷的工业蛛网图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温暖的、由无数个发光的人形符号汇聚成的江北省地图。
“如果说前两环是‘器物’层面的革新,那么第三环,就是‘制度’与‘人心’层面的重塑。”
她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我们将配合产业升级,启动江北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职业再教育计划’。我们不会简单地淘汰任何一名工人,而是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联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为期一到两年的免费转型培训。炼钢工人可以成为新材料工厂的技术员,码头工人可以学习远程操控和系统维护,卡车司机可以转型为无人驾驶车队的安全员。”
“我们将建立一个全省联动的‘人才数据库’,也就是林舟同志口中的‘人力资源沙盘’。它能精准匹配每一个人的技能、意愿和全省的岗位缺口。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被时代洪流甩下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船。”
马叔那双浑浊的眼,瞬间亮了。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这才是他想听到的,这才是他和林舟在红山县那个小小的传习所里,想要实现的那个梦想的放大版。
“同时,我们将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编程、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则根据‘三环驱动’的未来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定向培养。我们要用十年时间,为江北的未来,储备一支全新的、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