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林舟被任命为省发改委副主任,分管全省规划
周书记的身影消失在厚重的红木门后,那扇门缓缓合拢,发出“咔哒”一声轻响。
这声轻响,像一个信号。
会议室里那根被绷到极致的弦,骤然松弛下来。压抑的寂静瞬间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阵低沉的、仿佛从胸腔里挤出来的嗡嗡声。人们开始活动僵硬的肩膀,转动酸涩的脖颈,彼此交换着眼神,试图从对方的脸上读出一些自己内心的震撼是否得到了共鸣。
孙主任站在原地,感觉自己的双腿有些发软。他看着讲台边的苏晓、李瑞和马叔,这三个人像是刚刚打完一场恶战的士兵,疲惫,却站得笔直。他快步走过去,张了张嘴,那句已经说过一次的“奇迹”又涌到嘴边,但他最终咽了下去,换了一种更实在的说法。
“回去……让林舟好好休息。天大的事,也得等他身体好了再说。”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手心里的汗还没干透。
苏晓点了点头,她的视线越过孙主任,望向窗外那片被切割成块状的城市天空。“孙主任,这不是奇迹。”她轻声说,像是在对自己,也像是在对这个刚刚被他们撼动的世界宣告,“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开始。
孙主任在心里咀嚼着这四个字,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他看着苏晓那张冷静得近乎冷漠的脸,忽然觉得,这个年轻的团队,连同那个躺在病床上的林舟,他们身上有一种自己这一代人已经久违了的东西。那不是野心,而是一种纯粹的、要将理想蓝图刻画在现实大地上的执拗。
张副省长没有立刻离场。他走到讲台边,没有看苏晓,而是看着屏幕上那张已经定格的、代表“人力资源沙盘”的社区重构图。他看了很久,久到李瑞都以为他要挑出什么毛病。
“这个‘非遗工坊’,红山县那个剪纸传习所,就是原型?”张承志忽然问,声音不大。
马叔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林舟说,工业升级,不能把老祖宗的手艺弄丢了,那是根。”
张承志沉默了片刻,然后转头,第一次正眼看向这个一直站在角落、毫不起眼的老人。“你们,做得很好。”他说完,没有再多言,转身大步离去。他的背影,似乎比来时要沉稳了许多,那份骨子里的强硬,被一种更深沉的思考所包裹。
而李副省长,则在周书记离场后,第一个离开了会议室。他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步伐不快,却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寒气。他走过的地方,原本在低声交谈的人们,都下意识地闭上了嘴,目送他远去。
一场会议,尘埃落定。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当天下午,省委办公厅的一份内部传阅文件,悄然下发。
文件不长,是对上午扩大会议精神的总结。但其中一句话,让所有看到这份文件的处级以上干部,都感到了心脏被猛地攥紧。
“……会议原则上通过《关于构建‘三环驱动与数据中枢’的江北省未来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并将其作为指导全省未来发展的最高行动纲领……”
最高行动纲领。
这六个字,重逾千钧。它意味着,那份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主导完成的规划,已经从一份“报告”,正式升格为江北省的“宪章”。
风,从省委大院的红墙之内,开始向外吹拂。
最先闻到风声的,是那些消息最灵通的部门。省委组织部的干部二处,处长办公室的电话从下午开始就没停过。打来电话的人,级别一个比一个高,说话的方式一个比一个委婉,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那个林舟,到底是什么来头?
处长满头大汗地应付着,嘴里说着“还在研究”、“等通知”,心里却翻江倒海。他比谁都清楚,这份规划的分量,以及周书记那番总结陈词的重量。林舟这个名字,已经不是他这个级别的干部可以随意“研究”的了。
而在省发改委的大楼里,气氛则更加诡异。
规划通过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无声却有力。那些曾经或明或暗与林舟有过节,或者单纯看不起这个“书呆子”的人,一整个下午都坐立不安。
林舟原来所在的那个综合处,气氛最为凝重。处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灰缸很快就满了。他脑子里反复回响着上午听来的传闻,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锤子,敲打着他的神经。他想起自己当初是如何将林舟那份关于百亿项目的“C方案”报告束之高阁,又是如何将他边缘化,让他去看那些陈年旧档。
悔恨?不,更多的是一种发自骨髓的恐惧。他得罪的,似乎不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即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办公室外面的大隔间里,几个曾经在背后议论林舟“不通人情世故”、“只会纸上谈兵”的同事,此刻都像鹌鹑一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连敲击键盘的声音都放轻了许多。他们不敢交谈,甚至不敢对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和不安。他们偶尔会用眼角的余光,瞥向那张已经空了许久的办公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