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的‘城市大脑’将在这里全面铺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现有路网进行极限优化。智能信号灯、潮汐车道、诱导屏、绿波带……我们要用技术,把地面交通的效率压榨到极致。这是‘治标’,是给一个重病患者紧急输血,让他先活下来。”
“第二层,地下。”林舟的笔尖上移,在中间一层写下“地下穿梭”。
“红星里那样的老旧小区,地面空间已经饱和,任何改造都收效甚微。怎么办?向地下要空间。”林-舟的语速开始加快,思路如同奔涌的江河。
“我们要规划建设一个覆盖核心城区的‘地下快速通勤网络’。它不是地铁,而是小型的、自动化的、点对点的穿梭舱。从你家小区的地下车库入口进去,选择目的地写字楼,系统会自动规划路线,把你送进目的地地下的站点。全程无人驾驶,恒温恒湿,风雨无阻。”
“同时,建立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所有的快递、外卖、商超补货,全部通过地下管道和自动机器人配送。把货车、快递车从地面上彻底拿掉。地面,只留给行人和必要的乘用车。”
李瑞的呼吸变得急促,他猛地站起身,冲到白板前,死死盯着“地下穿梭”四个字,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这比他设想的“城市大脑”要复杂百倍,但也迷人百倍!这已经不是交通系统,这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第三层,空中。”林舟的笔尖,落在了最高处,写下了“空中接驳”。
“CBD的‘最后八百米’怎么解决?靠空中。我们要建设低空、慢速、静音的‘空中轨道巴士’。它像一条条水晶项链,串联起所有的地铁枢纽、公交总站和核心写字楼、商场。玻璃座舱,视野开阔,本身就是一道城市风景线。它解决的不是长途通勤,而是城市内部的‘微循环’,打通每一个交通末梢。”
白板上,一个地面、地下、空中三位一体的宏伟蓝图,赫然呈现。
它不再是二维的线条和节点,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充满了想象力的未来城市模型。
李瑞的“大脑”是这个模型的神经,苏晓的“天网”是这个模型的免疫系统,而马叔带回来的“人心”,则是这个模型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林舟放下笔,看着这个由他整合、升华后的杰作,“所有系统,地面、地下、空中,都将遵循统一的数据协议和控制标准。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事,铺设的每一根光纤,写入的每一行代码,都是在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全城无人驾驶’时代,打下地基。”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李瑞看着白板,嘴巴微张,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任何技术术语在这幅蓝图面前都显得苍白。他脑中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进行算力评估,需要多少个超算集群,需要多大的数据存储,需要什么样的算法模型……这挑战,让他浑身的血液都开始沸腾。
苏晓抱在胸前的双手,不知何时已经放下。她看着那张蓝图,看着那个将她的“监狱”升华为“免疫系统”的男人。她第一次发现,一个人的视野,真的可以广阔到超越现实的程度。她设计的廉政体系,原本是为了一个百亿级的项目,而现在,它将要护航的,是一个可能耗资数千亿,耗时数十年的城市进化工程。她非但没有感到恐惧,反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理论上……可行。”李瑞终于从震撼中回过神,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亮得吓人,“但这个计算量……我需要一个独立的超算中心,不,至少两个!还有量子通信……预算……”
“预算方面,”苏晓冷不丁地开口,打断了李瑞的技术狂想,“我需要重新评估风险等级。审计团队的人数,至少要扩充三倍。我建议,引入国际反商业贿赂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
看着一个已经开始盘算着要买多少台服务器,一个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跨国监督体系的团队,林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的团队,已经成型了。
这个在办公室里诞生的蓝图,堪称完美。它融合了最顶尖的技术、最严密的监管和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但林舟比谁都清楚,这只是纸上的完美。
当这个需要撬动半个省城、触动无数部门利益的“怪物”被端上桌面时,将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了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动作沉稳,没有丝毫犹豫。
在李瑞和苏晓略带疑惑的目光中,他拨通了省委总值班室的号码。
“我是发改委林舟。”
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透过电流传向了这座省级权力中枢的心脏。
“我有一项关于省城未来五十年发展的重大规划,需要向省委主要领导做专题汇报。请帮我预约时间。”
喜欢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