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林舟的“精准施策”,用沙盘数据解决具体问题
郑南音的问题,像一根冰冷的钢针,精准地刺入会议室里每一根紧绷的神经。
“陪葬?”
这两个字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残酷,瞬间击碎了方案报告里所有温情脉脉的词藻,将改革背后血淋淋的现实,赤裸裸地摊在了桌面上。
省委书记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瞬。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这不是刁难,这是来自最高层决策者最根本的质询——任何一项伟大的改革,都不能以牺牲一代执行者为代价,那不叫改革,那叫清洗。
李瑞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几乎停止了跳动。他感觉自己和团队三天三夜的心血,在这两个字面前,变得苍白而脆弱。他甚至不敢去看林舟,他怕看到一丝一毫的慌乱。
苏晓握着笔的手指收紧,指节微微泛白。她明白,郑南音问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方案可以优化,数据可以修正,但如果设计的初衷就漠视了执行者的命运,那这个方案从根子上就是错的。
整个会议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成了探照灯,聚焦在林舟身上,等待着他的辩解,或者,他的崩溃。
林舟没有辩解,更没有崩溃。
他迎着郑南音那双镜片后锐利如刀的目光,沉默了片刻,然后微微颔首。
“郑主任,您的问题,问到了根子上。”
他的声音平静,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如果我们的改革,需要用干部的‘前途’去铺路,那这条路本身就是通往悬崖的。这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这份方案的目的。”
他没有说“陪葬”,而是用了更委婉也更现实的“前途”二字,这细微的差别,让在场的一些省级干部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点。
“我的方案,核心不是‘淘汰’谁,而是改变‘尺子’。”林舟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不能一边要求干部们在泥泞的沼泽地里种出水稻,一边又用衡量麦田产量的标准去考核他们。这不公平,也完不成任务。”
“所以,我想请求各位领导,给我二十分钟的时间,让我用数据,而不是理论,来回答您刚才的问题。”
他转向工作人员,礼貌地说道:“可以把投影仪连接到我的电脑上吗?”
郑南音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请便”的手势,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身前,摆出了一副审视的姿态。她身后的几位专家,也都拿出了笔记本,准备记录。
很快,会议室的幕布上,亮起了一片光。
那不是传统的PPT,而是一幅动态的、数据化的江北省立体地图。山川、河流、城市、交通线,全都以精密的数据流形式,在地图上缓缓流动。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省委书记,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直观的“全景江北”。
“这是我们江北省的‘数字孪生’沙盘,它整合了过去十年,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经济、社会、民生数据。”林舟的声音像一个冷静的解说员。
他手指在笔记本的触控板上轻轻一点。
地图上,位于江北西部的“铁州”,一个老牌重工业城市,瞬间被高亮,变成了刺眼的红色。
一连串的数据框弹了出来。
【铁州市:本地生产总值(GDP)连续三年负增长。】
【支柱产业:钢铁、煤炭。产能过剩率:45%。】
【市属国有钢厂:负债率120%,拖欠职工薪资8个月。】
【登记失业率:12%,青年人口流失率:27%。】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高危(红色预警)。】
看着这一片触目惊心的红色数据,会议室里不少人都皱起了眉头,铁州的问题,是江北省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谁都知道。
“按照传统的改革路径,省里会下达‘去产能’的死命令。”林舟一边说,一边在沙盘上启动了“传统模式”推演。
幕布上,代表“行政命令”的巨大红色箭头,从省会直插铁州。
沙盘的画面开始加速。
代表钢厂和煤矿的建筑模型,瞬间变成了灰色。紧接着,代表“失业人口”的红色小人,从这些灰色建筑里潮水般涌出,迅速遍布整个城市。
代表“社会稳定度”的指数,瞬间跌破警戒线,整个铁州的地图上,代表“群体性事件”的警报红点,开始此起彼伏地闪烁。
画面中央,一个代表“铁州市领导班子”的模型,被一个巨大的红色“问责”印章覆盖,最终黯淡下去,消失在地图上。
“推演结果:‘去产能’目标达成80%,耗时两年。代价是,铁州社会秩序濒临崩溃,两任市委书记、一位市长因‘改革不力、维稳失败’被免职或处分。”
林舟的声音停顿了一下。
“这就是您说的,‘陪葬’。”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李瑞的后背已经湿透了。他没想到,林舟竟然真的敢把这最残酷的一面,如此直白地模拟出来。这已经不是在回答问题,这是在将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