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中心顶层的办公室,空气因陆星宇那份来自“观星者”的绝密报告而骤然凝固。林峻逐字逐句地阅读着报告内容,脸色越来越沉,仿佛能拧出水来。苏雨晴站在他身旁,同样面色凝重,指尖无意识地收紧。
“太阳系内存在物理实体……”林峻放下报告,声音低沉得如同闷雷,“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很多假设,可能都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
苏雨晴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着冷静:“如果这个发现被证实,那么‘星语者’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的威胁。它是一个……邻居。一个科技水平远超我们,并且可能已经观察了我们很久的邻居。‘望舒’号事件,可能只是它一次微不足道的……‘肢体语言’。”
这个认知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意味着威胁的等级、性质和应对策略,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立刻召开理事会紧急闭门会议,范围控制在最小。”林峻当机立断,“这份报告的内容,列为最高机密,仅限于与会者知晓。在获得更多确凿证据之前,绝不能泄露出去,否则会引起全球性的恐慌。”
很快,一次高度保密的视频会议在加密网络中展开。与会者只有林峻、苏雨晴、雷震(远程)、陆星宇(远程),以及两位被紧急邀请、签署了最严格保密协议的顶尖天体物理学家和空间探测专家。
会议室内气氛压抑。陆星宇远程汇报了他的发现和分析过程,展示了星图定位和相关数据。两位专家在初步审阅后,虽然持谨慎态度,但也承认数据的异常性和关联性无法轻易用自然现象解释,陆星宇的推论具有“高度的、令人不安的可能性”。
“当务之急,是确认。”一位天体物理学家说道,“我们需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深空观测设备,对那个三角区域进行不间断、多波段的扫描。光学、红外、射电……哪怕是最微弱的信号也不能放过。同时,应该尝试启动那些尚未完全报废的旧时代深空探测器,调整轨道,优先对该区域进行抵近侦察。”
“这需要时间,而且不一定成功。”空间探测专家补充道,“那些老旧的探测器状态不稳定,能否精确操控并传回有效数据都是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启动新的深空探测计划。”
林峻沉默地听着,他知道这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技术挑战,尤其是在文明刚刚经历动荡、百废待兴之际。但面对可能存在的、近在咫尺的未知威胁,他们没有选择。
“批准。”林峻的声音斩钉截铁,“成立‘边境观测项目’,优先级最高。调动所有可用资源,包括‘深潜者’的部分算力,支持对柯伊伯带外侧三角区域的观测。同时,评估重启和改装旧探测器的可行性,并着手论证新的、专门用于深空监测的探测器建造方案。”
他看向雷震:“雷教官,轨道防御计划的优先级同步提升。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起对近地空间,乃至地月空间的有效监控和防御能力,不能再被动挨打。”
雷震的影像点了点头,眼神锐利:“明白。我会加快进度。”
会议结束后,林峻感到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几分。星空的威胁陡然拉近,而地面的暗流,也并未平息。
***
就在理事会为“边境观测项目”焦头烂额之际,苏雨晴主导的“社会心理与伦理研究小组”和“堡垒”负责的内部安全审查,都遭遇了无形的阻力。
几位在学术界颇有声望、新近加入理事会的学者,在讨论“星语”信号的伦理边界和潜在风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开放性探索”和“避免因恐惧而阻碍科技进步”,其观点看似中立,却隐隐与“防御派”的谨慎立场相悖。他们引经据典,论证与高等存在接触可能带来的“文明跃升”机遇,对潜在风险则轻描淡写。
同时,“堡垒”的安全审查也发现了一些蹊跷。几位被分配到关键研究岗位的年轻科学家,背景干净,能力出色,但其研究思路和社交网络中,隐约能看到与“元老会”关联基金会间接支持的学术活动或人脉圈的影子。这种关联极其微弱,难以作为证据,更像是某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雨晴将情况向林峻做了汇报。
“他们的手段很高明,”苏雨晴语气中带着忧虑,“不直接反对,而是引导。利用我们对发展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慢慢将讨论的方向带向他们预设的轨道——即更激进、更少约束的接触和科技应用。如果我们不够警惕,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影响了决策。”
林峻眉头紧锁:“看来蜂鸟的判断是对的。‘元老会’已经行动了。他们想从内部,塑造我们对‘星语者’的应对策略。”
“不仅仅是‘星语者’,”苏雨晴补充道,“他们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这些领域同样关注。我怀疑,他们是想打造一个符合他们‘理性’、‘秩序’观念的、高度可控的科技未来。而‘星语者’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既可能是威胁,也可能是一个加速这一进程的……契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