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一样。”克劳斯与他有力地握了握手,蓝色的眼眸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探究,“我在会议的官方网站上,仔细研究了你们报告的摘要(Abstract)。虽然只有短短三百个词,但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声子聚焦’(Phonon Focusing)……”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那种属于顶尖学者的严谨,让他对每一个词都精挑细选。
“这个词,我思考了整整一个星期。如果我的理解没错,你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解释‘动态纳米晶化’这个现象,而是试图去触及能量在非晶固体中传递和耗散的……物理本质了。”
克劳斯的话,精准地切中了他们研究的要害。
林浩心中一凛,随即涌起一股遇到知己的巨大快意。会议摘要里,他们为了保留核心悬念,只是点到为止地抛出了这个新名词。而克劳斯,却能凭借这寥寥数语,窥见到他们整个理论体系的冰山一角。这份洞察力,无愧于“天才”之名。
两人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竞争氛围,在这一刻,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只有站在同一高度的探索者之间,才能产生的惺惺相惜。
克劳斯转过身,用手指着自己海报上那张模糊的冲击断口图,坦诚地苦笑道:“正如你所见,我们遇到了麻烦。霍夫曼教授在维也纳的判断是对的,而你当初在米兰的预言,也应验了——静态的有序,在动态的冲击面前,终究还是太慢了。我们的能量耗散机制,跟不上裂纹扩展的速度。”
他那张总是充满骄傲的脸上,第一次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困惑。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浩,问出了一个让旁边路过的学者都为之侧目的、石破天惊的问题:
“林博士,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可能……将我们两种技术路线,结合起来?”
这个问题一出,连不远处正在看另一张海报的高翔和徐涛,都停下了脚步,屏住了呼吸,将难以置信的目光投了过来。
这不再是挑战,也不是试探。
这是一个顶尖天才,在自己的道路走到瓶颈后,向另一位他所认可的天才,发出的、共同探索未知科学领域的、最诚挚的邀请!
林浩的血液,在这一瞬间,仿佛被点燃了。
克劳斯的大胆构想,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海中一直存在的一片迷雾。他也被这个疯狂而美妙的想法,彻底点燃了。
“你的意思是……”林浩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是的。”克劳斯的声音压得很低,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如同惊雷,“在我的‘高熵化学有序’基体中,去‘预埋’下你们那种,可以被高速应力场激活的‘动态纳米晶化’的‘种子’!”
他伸出两只手,做了一个相互交错的手势。
“用我的‘静态有序结构’,来处理常规工况下的均匀塑性变形;用你的‘动态相变机制’,来抵抗极端工况下的高速冲击!林,我们在理论上,或许可以创造出一种……一种全工况、全速率自适应的终极合金!”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核弹。
林浩的大脑开始以超频的速度飞速运转,无数的物理模型、合金相图、自由能曲线在他脑海中闪现、碰撞、重组。他激动地一把抢过旁边展台工作人员的马克笔,完全不顾那是一张制作精美的海报,直接就在海报的空白处,飞快地勾画起来。
“理论上可行!绝对可行!”林浩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激动的颤音,他的笔尖在光滑的相纸上飞舞,“但是,这里有一个核心的物理矛盾需要解决!你的化学短程有序结构,本质上是通过降低体系的自由能,来提升非晶基体的‘热力学稳定性’。而这,恰恰会抑制、或者说极大地提高‘动态纳米晶化’所需要的形核驱动力!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够解开这个悖论的钥匙!”
“没错!这就是我这几个月不分昼夜,都在头疼的问题!”克劳斯立刻跟上了他的思路,指着林浩画出的草图,神情专注,“我尝试过调整我们高熵合金的成分,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结果……要么是稳定性太高,纳米晶根本无法析出;要么就是为了降低势垒而牺牲了化学有序度,导致材料的准静态性能大幅下降,得不偿失!”
两人的对话,彻底进入了“神仙”领域。
他们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嘈杂的人声、路过的学者、甚至时间,都仿佛消失了。他们的语速越来越快,从量子力学谈到非平衡态热力-学,从合金成分设计谈到极端环境下的工艺控制。
“单纯的成分设计是死路!”林浩在尝试了几种构型后,断然地划掉草图,得出了结论,“我们必须跳出这个框架!从‘能量场’的角度去思考!”
他的眼睛越来越亮,一个天马行空、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如同宇宙大爆炸般,在他脑中形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