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老王正在收拾他的工具箱,把剩下的蚕茧都小心翼翼地收进一个布包里,闻言接话:“说得对!我给马钉掌用粗铁钉钉,给鸟接骨就只能用细铜丝,一个道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他对林越说,“我那还有不少蚕茧,是去年收的,回头咱们多搓点蜡线,分给各个医疗帐篷,比用弓弦强多了,还不用拆线,省事!”
“我去通知弟兄们,让他们都去找蚕茧!”老兵自告奋勇,转身就要往外跑,“家里养蚕的多,肯定能凑不少!”
“等等,”林越叫住他,“告诉他们,蚕茧要选白净的,没被虫蛀的;蜂蜡要烤到刚融化就行,别太稀;搓线时力道要匀,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他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这些都是保证线质量的关键。
帐篷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之前的凝重被一种发现新方法的兴奋取代。士兵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蚕茧线的好处,有人说以后再也不用愁缝合线了,有人说要拜林越为师学搓线,笑声混着外面的风声,像一曲充满希望的歌。
林越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以前总觉得,医学得靠先进设备,得靠精密仪器,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医学智慧,藏在对每一根线的琢磨里,藏在对每一种材料的善用里,藏在“物尽其用”的朴素哲学里。
他想起扁鹊的药圃,老人总是把各种不起眼的东西当宝贝:蝉蜕能明目,蜂巢能治疮,连蜘蛛网都能用来止血,说是“天工造物,皆有其用”。当时他觉得好笑,现在才懂,那不是抠门,是对生命的敬畏——哪怕是一根线,也要做到极致,因为差一点,就是生死之别。
太阳透过帐篷破洞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金光,刚好落在那捆剩下的蚕茧蜡线上,线身上的蜂蜡反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撒了一层金粉,温暖而明亮。林越拿起一根蜡线,对着光看,能看到蚕丝的纤维在蜡层里均匀分布,坚韧而细密,像一条微观的生命之河。
“这线,比烽火台的弓弦还重要啊。”老王凑过来说,他刚搓好了一小捆线,用麻布包好,“弓弦传军情,这线传性命。”
林越笑了,他知道,这根线不仅救了赵大狗,还会救更多人。在这片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没有精密的仪器,没有现成的药品,但只要肯动脑子,肯对一根线较真,就能创造出奇迹。
他把那张“缝合材料对比表”折好,放进怀里,上面的五角星在阳光下隐隐可见。这张表或许简陋,却记录着一个医生在绝境里的坚持,记录着从弓弦到蚕茧线的跨越,更记录着医学最本真的样子——不是追求华丽的设备,而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每一条生命的全力以赴。
更重要的是,这根线承载的,还有扁鹊先生的医道。从“物各有性”的认知,到“蜂蜡处理”的方法,再到缝合时“紧而不勒”的原则,每一步都有先生的影子。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创新,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困境里焕发新生。
帐篷外传来士兵们寻找蚕茧的呼喊声,夹杂着欢笑声,像一曲充满希望的歌谣,飘向远方的战场。林越知道,新的挑战还会有,但他不怕,因为他明白,只要保持这份对细节的执着,只要记住“物尽其用”的道理,哪怕下次遇到的是更难的伤口,哪怕连蚕茧都找不到,他也能找到别的办法,就像这次从弓弦和马尾的缺陷里,找到蚕茧线这条生路。
而这一切,都始于扁鹊那句被他忽略的话,始于对“一根线”的不将就。原来所谓的传承,就是这样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里,在一次次对细节的打磨中,慢慢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医道如蚕茧线般,坚韧而细密地,编织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生生不息的生命。
喜欢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