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刚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海威就急得从板凳上滑下来,围着他转圈圈:“爹,呼延庆到底去没去京城?后来怎么样了?”海璐也往前凑了凑,手里还捏着半块没吃完的炸鱼:“就是啊大哥,你快讲,那两个当兵的是不是发现他了?”
海蓝笑着按住海威的肩膀:“别急,让你爹慢慢说。你看你,比故事里的呼延庆还急。”海雅也在手机上打了个“继续”,屏幕亮闪闪的,映着她眼里的期待。
海天放下茶杯,清了清嗓子,继续往下讲:“众人见呼延庆那股机灵劲儿,再看王天成拍了板,王金莲虽心里七上八下,也只好依了。她牵着小三汉的手往绣楼走,一边走一边掉眼泪——亲生儿子就在眼前,却得眼睁睁看着他叫自己‘姐姐’,这心里的苦,也就她自己知道。”
“到了楼上,王金莲翻箱倒柜找出身新做的大红绸子裤褂,给呼延庆换上。又拿出梳子,给他梳了个日月双抓髻,前发齐眉,后发遮肩盖颈,腰里扎了条明黄的板带,脚上蹬了双虎头小靴子。收拾停当,把孩子往镜子前一推,嘿,活脱脱个小哪吒!双眉倒竖,眼睛圆睁,透着股子机灵劲儿,哪还有半分山里娃娃的土气?”
“‘走喽!’小三汉噔噔噔跑下楼,院里的王二汉早给他备好了一匹四川小红马,马鬃修剪得整整齐齐,配上这红衣小孩,真像一团火滚到了马跟前。”
“‘给你。’王二汉递过缰绳,指着门边的上马石,‘踩着这个上。’那石头是他特意找人凿的,不高不矮,正合小三汉的个头。”
“呼延庆也不矫情,前腿弓,后腿绷,猛地一蹿,‘噌’地一下就骑上了马背,动作利落地像只小猴子。他用缰绳头轻轻抽了下马屁股,小红马‘咴儿’一声,迈开蹄子就往外走。”
“‘慢点跑!’王二汉在后面喊,看着弟弟的背影,眼里满是疼爱。他哪知道,这一去,竟要闯出天大的祸来。”
海丽听到这里,不由得攥紧了衣角:“这孩子也是胆大包天,京城那种地方,哪能随便闯呢?”她低头看了看阳阳,小家伙不知何时醒了,正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她,像是在听故事。
“可不是嘛。”海天继续道,“大王庄离东京汴梁六十里地,小红马脚程快,没半天就到了城门口。那汴梁城可是大宋朝的国都,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当时有多繁华?光说那封丘门,进进出出的人就挤得水泄不通,挑担的、推车的、骑马的、坐轿的,还有沿街叫卖的小贩,吆喝声、车马声、说笑声混在一起,能把人的耳朵吵聋。”
“小三汉骑着小红马往城里走,那回头率简直是百分之百。路人都停下脚步看他:‘嘿,这小娃娃多大啊?骑马技术这么好!’‘你看他那身红绸子,风一吹像朵红云似的,莫不是跑马戏的?’还有人拿出铜板想给他,把他当成卖艺的了。”
“呼延庆哪见过这阵仗,心里又新鲜又得意,催着小红马往前走,嘴里还哼着二舅教的小调。走到牲口市附近,人更挤了,王二汉勒住马说:‘三汉,咱在这分开走。前面就是马市,人太多,你在外面等着,我卖完马就来找你,千万别乱跑。’”
“‘知道啦!’呼延庆满不在乎地应着,接过二舅给买的花生、小枣和冰糖,揣了一兜,就牵着小红马在路边找了个石头墩坐下,一边吃一边看光景。”
“刚吃了没几颗花生,就有两个歪戴帽子的泼皮凑了过来,贼眉鼠眼地打量着小红马。‘这马是谁的?’一个瘦高个问。‘我的。’呼延庆抬头瞪了他们一眼。”
“‘哟,小屁孩口气倒不小。’另一个矮胖子嗤笑一声,‘卖不卖?爷给你个好价钱。’‘不卖!’呼延庆把花生往兜里一揣,站起身想牵马走。”
“‘不卖你牵来这儿晃悠啥?’瘦高个伸手就要去摸马,‘我看你是没人管了,跟爷回府里耍几天去?’呼延庆最恨别人碰他的马,一扬手就把手里的花生壳扔了过去,正打在瘦高个脸上。”
“‘嘿!小崽子还敢动手!’矮胖子撸起袖子就要上前,忽然后面传来个苍老的声音:‘二秃子、三柱子,你们俩又在这儿欺负人!’”
“两人回头一看,是个挑着菜筐的老汉,顿时没了气焰。‘李老头,这不关你的事!’瘦高个嘟囔着。‘怎么不关我的事?’老汉把菜筐一放,‘欺负个孩子算什么本事?有能耐跟那些当兵的横去!’两人被噎得说不出话,狠狠瞪了呼延庆一眼,骂骂咧咧地走了。”
“呼延庆冲老汉鞠了个躬,刚想坐下,又有几个看热闹的围过来,有问他多大的,有问他马哪买的,七嘴八舌的,把他吵得头疼。他本就不是耐得住性子的,坐了没一会儿就犯了多动症,心里琢磨:‘二舅不知卖到啥时候,我不如自己溜达溜达,反正记着路呢。’”
“他牵着小红马,专往人少的地方走,不知不觉就拐进了一条胡同。这胡同可真宽,青条石铺的路面光溜溜的,两旁的院墙又高又大,只是家家关门上锁,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噔打噔打’的,在巷子里荡出回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