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西,龙首原。
一支规模不大却规格极高的队伍,在秦族护卫的引领下,缓缓驶入了那片对绝大多数长安人而言神秘而禁忌的区域。李世民一身常服,骑在马上,身后跟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孝恭、马周、韩浩等心腹重臣。
队伍穿过一道戒备森严、高耸坚实的巨大闸门,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首先映入马周、韩浩、李孝恭这三位初次踏入此地之人眼帘的,是平整如镜、灰白坚实的“水泥”路面,笔直地通向远方,与他们熟悉的黄土或石板路截然不同。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以红色砖块砌成的坚固屋舍,鳞次栉比,远非寻常土木结构可比。更远处,可见数座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的建筑,烟囱耸立,隐约传来金属撞击和机械运转的轰鸣声,那便是传说中的龙首原工坊区。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煤烟和石灰混合的独特气味。
“这…这便是龙首原内部?”马周忍不住低声惊叹,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与外界迥异的景象,整洁、有序、充满一种冰冷的效率感。
韩浩亦是目不转睛,眼中充满了好奇与震撼:“早就听闻龙首原自成一体,今日一见,果然…超乎想象。”
李孝恭则更多是打量着那些巡逻站岗、眼神锐利、装备精良的秦族护卫,作为武将,他更能感受到这群人身上那股百战精锐的彪悍气息。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则面色平静,他们曾来过,早已通过无数奏报知晓此间情形,但每次亲临,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冲击力。
队伍没有前往工坊,而是在秦族向导的带领下,转向了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一片被高大围墙环绕,内部绿树成荫,建筑风格更加恢弘而独特的庞大建筑群,出现在众人面前。
巨大的牌匾上,是四个铁画银钩、气势磅礴的大字——龙夏学院。
学院门口亦有守卫,但查验过来人身份后,便恭敬放行。
踏入学院内部,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令人心静的肃穆与书香气息。然而,这书香却与传统书院截然不同。
他们路过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情景。
一间教室中,一群稚龄孩童,正随着一位先生的教鞭,齐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隔壁教室,稍大些的孩子,正围着一位先生,看他用一些奇怪的杠杆、滑轮装置演示着什么,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物理启蒙)
另一间教室,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图形和符号,先生正在讲解着什么“勾股定理”、“圆周率”。(数学)
再往前走,一间教室的墙上挂着巨大的地图,并非《禹贡九州图》,而是一幅他们前所未见、描绘着奇怪海陆轮廓的《坤舆万国全图》,先生正指着地图讲述着遥远国度的风物。(地理)
还有教室飘出淡淡的药草香气,学生在辨识药材;(中医)有教室传来金铁交击之声,学生在学习锻造技巧;(工匠学问)甚至有教室的学生在沙盘前推演阵型;(兵书)更有教室的学生在学习一种奇怪的标注发音的符号。(拼音)
李世民等人的脚步越来越慢,脸上的神情从最初的好奇,逐渐变为惊讶,再到深深的震撼!
他们看到的学生,年龄跨度极大,从垂髫小儿到弱冠青年皆有,但无一例外,穿着统一的素色服饰,神情专注,眼神明亮。
最后,他们来到了学院最深处,一栋最为宏伟的建筑前——龙夏图书馆。
走入其中,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房玄龄、杜如晦,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巨大的空间内,是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上面分门别类、密密麻麻地陈列着无数书籍!其数量之巨,远超弘文馆、崇文馆乃至国子监藏书的总和!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书籍的材质并非昂贵的绢帛或寻常的麻纸,而是一种洁白挺括、前所未见的“纸张”!书名标签清晰醒目:《几何原本》、《基础化学》、《力学简述》、《百工图解》、《初级冶金》、《外科学概要》、《物种略考》……许多书名他们闻所未闻!
一些学生安静地坐在长桌前阅读、抄录,整个图书馆内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
“这些…这些书…”韩浩的声音有些发颤,他随手从身旁一个“数学”分类的书架上抽出一本薄册,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各种图形和奇特的符号算式,他完全看不懂,但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密逻辑与深奥知识。
马周走到“格物”分类前,看着《光学原理》、《热力学初探》等书名,只觉得头皮发麻。
李孝恭则对《初级爆破学》等书名眼角直跳。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比的凝重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恐惧!
他们终于明白,秦族的技术从何而来!这根本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一整套庞大、严密、系统且正在被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知识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