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落下的清晨,炊堂的烟囱率先吐出一缕白气,像一声低缓的叹息。
霜色覆在铁锅边缘,灶膛里的柴火噼啪炸响,新米入水,咕嘟声渐起,热雾蒸腾而上,模糊了屋檐下悬挂的旧铜铃。
张无忌蹲在灶前,袖口卷至肘间,露出布满裂口与烫痕的手背。
他执长勺缓缓搅动,目光落在粥面翻涌的气泡上,仿佛能从中窥见人心的沉浮。
这三年来,炊堂的火从未断过,可他知道,真正的太平不是米香弥漫,而是人心不再猜疑。
第一碗粥刚盛出,东头便传来一声惊叫。
“布!锅里有布!”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是守墓多年的哭墙妪,她颤巍巍捏着半片泛黄的粗布角,从嘴里吐出来,指尖发抖。
那布角边缘参差,像是从某件旧衣上撕下来的,浸在粥里已微微软化。
空气骤然凝滞。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是元兵军旗上的残片!他们还没走远……”
另一人压低声音:“我看像笑掌柜留下的遗书——三十年前他失踪那天,穿的就是这种粗麻衣。”
孩童吓得缩进母亲怀里,老人拄杖的手微微发颤。
恐慌如雪水渗入地缝,无声蔓延。
消息传到张无忌耳中时,他正往灶底添柴。
闻言并未起身,只是将柴火轻轻推入,任火焰舔舐木节,爆出一点火星。
片刻后,他站起,拍了拍围裙上的灰,走到大锅前。
没人敢说话。
他取过一只空碗,亲手舀起满满一勺稠粥,连同那片布角一同送入口中。
牙齿缓缓碾磨,喉结上下滚动。
众人屏息,只听得火苗跃动之声。
约莫半盏茶工夫,他吐出糊状物于碗中,神色平静如常。
“是粗麻。”他说,“和我在冰火岛补裤腿用的一样。”
四下寂静。
他转身走入后厢,在角落翻出一只陈年木箱,撬开锈扣,取出一件打满补丁的旧衫——那是他年轻时逃亡途中穿过的,早已褪色破败。
他剪下一角,当众投入沸腾的锅中。
“你们认得出这是谁的衣服吗?”他环视众人,“它现在,不过是一块煮烂的布。”
无人应答。
蒸汽继续升腾,裹挟着米香与焦布的气息,在梁柱间盘旋。
恐惧随着那一角沉入锅底的碎布,悄然溶解。
有人低头看着自己的碗,有人悄悄抹去眼角湿意。
就在此时,周芷若踏雪而来,斗篷沾满细碎霜花。
她未入堂内,径直走向民议堂阁楼,命人调出近月《炊政录》日志。
纸页翻动间,三处记录引起她的警觉:位于西岭、北坡、东涧的“歇脚灶”,连续七夜皆有微弱火光,登记为“巡夜取暖”。
可火势持续整夜,耗柴极少,不似煮饭,倒像是煨药。
她披衣而出,独自奔赴最远的西岭歇脚灶。
荒径覆雪,寒风割面。
抵达时天色将暮,灶台冷寂,灰烬尚存余温。
她俯身拨开炭屑,在灶角石缝中摸出一只小陶罐——仅巴掌大小,内壁残留黑色膏脂,干涸如墨。
带回民议堂,她亲自治研化验,最终确认:以焦米、陈灰、兽骨粉混合熬制,民间唤作“忆膏”。
传说此物可引死者残念入梦,令人重见逝者最后一眼。
次日清晨,值守老翁被唤来。
面对质问,他跪倒在地,声音哽咽:“我儿子死在运粮路上……我想知道他最后看见了什么……是不是痛?是不是冷?”
周芷若沉默良久。
她没有责罚,反而召集十村主厨,当众演示熬制过程,将配方写于黑板之上,一字不瞒。
随后立新规三则:凡制忆膏者,须登记缘由;公示配方;限用一炊之时,不得私藏。
“我们不再禁止思念。”她在公告末尾写道,“但我们必须看清思念的模样。”
消息传出,有人落泪,有人焚香祭拜。
那一夜,西岭灶台燃起一豆灯火,映照一位老妇捧罐独坐的身影。
她没喝,只是把膏脂涂在唇边,轻声呢喃:“娘,我梦见你笑了。”
而在东村,孙三娘听闻有少年偷藏公粮喂一只瘸腿野狗,当即带人上门问责。
少年跪在院中,浑身发抖,却仍将那只瘦骨嶙峋的狗死死护在身后。
围观村民议论纷纷,有人说该罚三个月劳役,也有人低声说:“不过一把米,何必赶尽杀绝。”
孙三娘蹲下身,盯着少年通红的眼睛,声音不高:“你知不知道,这一把米够五个孩子喝一顿热粥?”
少年咬着嘴唇,泪水滚落:“可它……也会冷……也会发抖……和我娘死那天一样……”
风掠过院墙,吹动檐下风铃。
孙三娘久久未语。
她缓缓起身,拍去膝上尘土,朗声道:“从今往后,炊堂设‘孤食席’——每日多熬一碗,专供无主之生灵。”
她转身面向众人,声音坚定如铁:“人心不是秤,称不出米有多重;但人心是锅,容得下多一双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