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深,庞庄村的田野被蓬勃的新绿覆盖。在宏大蓝图的指引下,“本味农庄”的各项工程全面铺开,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然而,理想的规划在落地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现实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真正的“稳步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优化的动态过程中,一步步将蓝图变为现实。这不仅是对项目的考验,更是对团队凝聚力、应变能力和坚韧精神的锤炼。
一、 万平米温室的攻坚:技术壁垒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万平米智能玻璃菌菇温室项目,作为产业升级的龙头,其推进过程充满了技术层面的挑战。在李静牵头下,技术小组与三家候选供应商进行了多轮深入的技术交底和谈判。
最大的争议点出现在环境控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选型上。A公司坚持采用其价格高昂但精度极高的进口传感器,理由是菌菇生长环境敏感,必须确保数据万无一失。B公司则推荐性价比更高的合资品牌,认为其性能完全满足需求。C公司则试图以大幅降低传感器标准为代价,压缩总报价。
“静姐,A公司的方案确实最稳妥,但预算要超出一大截。”高林在技术复盘会上汇报,面露难色,“B公司的传感器在极端高湿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数据,还是有点让人不放心。”
李静没有立即表态,她调出马勃菌中试阶段积累的环境数据曲线,与各品牌传感器的技术参数进行逐一比对。“我们不能只看厂家宣传,要基于我们的实际需求。”她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波动说,“菌丝生长阶段,温度和湿度允许有±0.5度的波动区间,但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均匀度的要求极高。A公司的优势在于CO2传感器的精度和光照控制的算法,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而B公司在温湿度控制上性价比更高。”
经过彻夜的分析和与省农大专家的远程咨询,李静做出了一个大胆而精准的决策:采用混合方案。即核心的CO2浓度监测、光照控制模块采用A公司的顶级配置,而常规的温湿度传感器则选用B公司的成熟产品。这样既保证了关键数据的精准控制,又在非核心环节节约了可观成本。
这个方案需要说服A公司和B公司打破常规,进行“拆零”式合作,谈判难度极大。王龙飞亲自参与后续的商业谈判,他以农庄未来在智慧农业领域的示范效应和潜在的合作拓展空间为筹码,经过数轮艰苦的磋商,最终促使两家公司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协议。这一决策,不仅为项目节省了近百万元资金,更体现了团队不迷信权威、基于实际需求进行技术集成的创新能力。
二、 驿站建设的波折:地基处理与社区营造的提前量
“田园共创驿站”的工地现场,则遇到了更实际的工程难题。开挖地基时,发现局部区域土质过于松软,存在不均匀沉降的风险。施工方建议全部换填夯实,但这将增加工期和成本。
负责现场监理的李强第一时间上报。王龙飞和李静立即赶到现场,会同施工方和老庞支书商议。
“全部换填,工期至少延误半个月,成本增加二十万。”施工经理摊开图纸,面色凝重。
老庞支书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这块地以前是个水塘,填平没多久,土质是不一样。”
王龙飞沉思片刻,问施工经理:“有没有局部加强的方案?比如在承载力要求最高的承重墙和柱基下方进行重点处理,其他非关键区域采用加密桩基或者加强基础梁的方式?”
经过紧急技术论证,最终采纳了局部高压旋喷桩加固结合加强基础地梁的方案,虽然比原计划复杂,但比全部换填更经济高效,工期只延误了五天。这次突发事件,检验了团队的应急能力和决策效率。
与此同时,李静提醒王龙飞:“龙飞,硬件建设只是第一步。驿站的‘软件’——社区氛围和运营规则,必须同步构建,甚至要走在前面。等房子盖好了再想怎么管,就晚了。”
于是,在工程推进的同时,张小梅和周媛牵头成立了 “驿站社群筹备组” ,吸纳了孙皓、林晓雅等年轻成员。他们开始系统研究国内外优秀共居社区的运营案例,起草更详细的《驿站入住申请评估标准》、《共享空间使用公约》、《社群活动组织指南》等文件草案,并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为未来的“新村民”融入做好充分准备。
三、 摄影基地的试水:市场反馈与内部协调
“本味·映像”婚纱摄影基地的软启动,则是在市场中接受真实的检验。首批合作的三对新人试拍结束后,张小梅立刻组织了复盘会。
反馈既有惊喜也有挑战。惊喜的是,新人和摄影师对沙棘花海(数字增强后)、智能温室的洁净科技感、以及傍晚鱼塘的静谧倒影赞不绝口,成片效果极具独特性。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是后勤保障不足,化妆间、更衣室是临时搭建的棚屋,体验较差;二是与农庄正常生产有冲突,拍摄团队无意中进入了菌菇棚的非参观区域,影响了工作;三是服务流程待规范,从预约、接待到拍摄协调,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