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繁华远超沈惊鸿的想象。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车马如龙,两侧商铺的幌子在秋风中猎猎作响,绸缎庄的流光溢彩与小吃摊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沈惊鸿坐在马车里,撩着窗帘看得目不暇接。这就是万历年间的北京,帝国的心脏。虽然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多年不上朝,但京城依旧维持着表面的鼎盛,只是在那繁华之下,暗流早已汹涌。
“三郎,到了礼部衙门前,记得跟紧我,莫要四处乱看。”沈惟敬整理着官袍,语气严肃。这次述职事关重大,蓟镇的防务报告直接关系到明年的军饷拨款,容不得半点差错。
沈惊鸿点头应是,心里却在盘算。按照行程,父亲会先去兵部和礼部报备,下午才能入宫。这段时间,他或许能找机会去一个地方——翰林院编修苏浚的府邸。
苏浚,江南大儒,也是苏卿卿的父亲。
在前世那三百年的记忆里,他与苏卿卿的初遇,就在苏府的门前。那时他贪玩跑丢,误打误撞撞上了正在门口看算题的少女,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世,他不想错过这个时间点。
“爹,我想去趟茅房。”马车刚过棋盘街,沈惊鸿就捂住了肚子,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刚才喝多了茶水,实在忍不住了。”
沈惟敬皱眉,看了看天色:“前面就是礼部,忍一忍不行吗?”
“忍不住了爹!”沈惊鸿加重了语气,故意把脸憋得通红,“要是在官衙里出丑,岂不是丢了爹的脸面?”
沈惟敬无奈,只好让车夫停在路边:“让小厮陪你去,快去快回,我在前面茶馆等你。”
“哎!”沈惊鸿如蒙大赦,跳下车就拉着小厮往记忆中的方向跑。
苏府在灯市口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风格宅院,白墙黛瓦,门口两侧种着几株芭蕉。沈惊鸿远远就看见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正蹲在门旁的石阶上,手里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她穿着一身淡青色的襦裙,身形纤细,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即使隔着一段距离,沈惊鸿也能认出,那就是苏卿卿。
心跳,莫名地漏了一拍。
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为他整理军械图纸时专注的眼神,她在辽东疫区救治士兵时疲惫却坚定的背影,她在南京书院里给女学生讲课的从容姿态……三百年的相伴,早已刻入骨髓。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心绪,慢慢走了过去。
“小妹妹,你在算什么?”他故意用孩童的语调问道。
苏卿卿抬起头,露出一张稚气未脱却透着聪慧的脸。她的眼睛很大,像含着秋水,看到沈惊鸿时,先是警惕地皱了皱眉,随即又低下头看地上的算式:“百鸡问题。”
沈惊鸿凑过去,只见地上写着:“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这是《张丘建算经》里的经典问题,用现代方程解很容易,但在古代,需要繁琐的筹算。
苏卿卿拿着树枝,在地上画了半天,眉头越皱越紧:“我算到鸡翁增四,鸡母减七,鸡雏增三,可总不对……”
沈惊鸿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前世他就是在这里,指出了她筹算时的一个小错误,两人从此相识。
“你看,”他捡起一根树枝,在她写的数字旁画了个简单的十字,“把鸡翁设为x,鸡母y,鸡雏z。x+y+z=100,5x+3y+z/3=100。消去z,得7x+4y=100。x必须是4的倍数,试一下x=0,y=25,z=75;x=4,y=18,z=78;x=8,y=11,z=81;x=12,y=4,z=84。这样不就对了?”
他说得飞快,用的是后世的代数方法。苏卿卿听得目瞪口呆,手里的树枝都掉在了地上。
“你……你这是什么算法?”她惊讶地看着沈惊鸿,“不用筹算,也能得出答案?”
“我叫它‘字母代算法’。”沈惊鸿笑着说,“把不知道的数用符号代替,列出式子就能算出来,比筹算快多了。”
苏卿卿眼睛一亮,连忙追问:“那这个‘x’和‘y’,是不是可以代表任何数?”
“对。”
“那要是算田亩面积,也能用吗?”
“当然。”
两人一问一答,很快就聊了起来。沈惊鸿发现,即使没有前世的铺垫,他和苏卿卿似乎也有着天然的默契。她对算学的敏感度远超同龄孩童,甚至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连他都觉得惊讶的问题。
“你叫什么名字?”聊了半晌,苏卿卿才想起问他的名字。
“沈惊鸿,家父是蓟镇总兵沈惟敬。”
“我叫苏卿卿,家父是苏浚。”苏卿卿站起身,拍了拍裙摆上的尘土,“你这算法很有趣,能不能……能不能再给我讲讲?”
沈惊鸿正要答应,却听见身后传来小厮焦急的声音:“三少爷!您跑哪儿去了?总兵大人在茶馆等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