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烂尾楼的那天,城西飘起了细雨。老头子背着那个鼓囊囊的布包走在前面,布褂下摆扫过积水的水洼,溅起的泥点落在补丁上,倒像是新绣的花纹。我背着书包跟在后面,书包里只装了那枚铜钱、半块没吃完的馒头,还有老头子塞给我的《缝衣术详解》—— 封皮是用苏老头那件军大衣的碎布拼的。
“到了京城,见着穿青布衫的别说话,” 老头子突然回头,雨水顺着他花白的头发往下淌,“尤其是左胸口别着铜扣的,那是‘执律司’的人,当年跟你苏爷爷…… 不对付。”
我摸着脖子上的铜钱,雨水打在上面,竟烫得像揣了块烙铁。方孔里的红绳被泡得发胀,“张、安、苏” 三个篆字在雨雾里若隐若现,像是活了过来。
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窗外的风景从破败的烂尾楼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老头子全程靠着车窗打盹,布包抱在怀里,像护着什么稀世珍宝。有次我半夜醒来,看见他正用指尖摩挲布包上的补丁,嘴里念念有词,那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却让我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 他在念苏老头火葬时说的安魂语。
出京城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老头突然撞了我一下。我低头捡被撞掉的书包,看见他袖口闪过个熟悉的符号:三本书叠着,书脊插着针。是文渊阁的人!我刚要喊老头子,却见那中山装老头已经钻进人群,消失前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嘴角咧开的弧度,和地下室里刘秀才的纸糊面具一模一样。
“别追。” 老头子按住我的肩膀,布褂上的补丁蹭得我手背发痒,“京城是他们的老巢,也是咱们的地盘。”
他带着我拐进一条胡同,胡同深处有个挂着 “修锁配钥匙” 木牌的小店,门是两扇掉漆的木门,门环是两个生锈的铜铃铛。老头子伸出食指,在左边门环上敲了三下,又在右边门环上敲了五下,节奏竟和他当年教我缝衣服的针法一模一样 —— 横三竖五,是他说的 “锁魂针” 的起针式。
“吱呀” 一声,木门开了道缝,里面伸出只手,手里攥着个铜制的钥匙坯,钥匙柄上刻着个 “灵” 字。
“老锁匠?” 里面的人声音沙哑,像砂纸磨过木头。
“带新徒弟来认门。” 老头子把布包往门里推了推,门缝里突然传出阵狗叫,不是普通的狗叫,尖利得像猫爪挠玻璃。
我正觉得耳熟,突然想起五岁那年,老头子从垃圾堆里捡回只三条腿的黑猫,那猫叫起来就是这声音。后来黑猫在一个雨夜不见了,老头子在阳台烧了三天纸,说它 “回门了”。
门彻底打开时,我愣住了。里面根本不是修锁铺,而是条青砖铺就的长廊,廊顶挂着盏盏灯笼,灯笼面是用黄纸糊的,上面画着各种奇怪的图案 —— 有长着翅膀的老虎,有拖着蛇尾的人,还有个捧着铜钱的小孩,眉眼竟和我有几分像。
“张前辈可算来了。” 长廊尽头站着个穿旗袍的女人,旗袍开衩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缠着圈红绳,红绳里裹着片桃树叶,和苏老头火葬时飘的那片一模一样。她手里拿着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 “灵异局卷宗”,字迹苍劲,像老头子用毛笔写的。
老头子没理她,径直走到长廊左侧的一扇门前,门上挂着块匾,写着 “天枢司” 三个字。他从布包里掏出个东西 —— 是那根用晾衣杆代替的桌腿,往门锁里一插,“咔哒” 一声,锁开了。
“这是……” 我看着桌腿断口处,突然发现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是《缝衣术》里的句子:“缝颈莫扎喉结处,补腹避开脐三寸……”
“当年你苏爷爷用这招混进文渊阁的。” 老头子推开门,里面的景象让我倒吸口凉气。墙上挂满了泛黄的画像,画的全是穿着破烂布褂的人,最中间那幅画的是个年轻人,眉眼和老头子一模一样,只是头发是黑的,手里捧着本《镇邪策》。画下面写着行小字:“张九锁,灵异局天枢司前司长,擅命盘锁,民国三十七年离职。”
“命盘锁?” 我突然想起铜钱上的三个字。
穿旗袍的女人跟进来,手里的卷宗 “啪” 地合上:“张前辈的看家本事,用三个人的命盘做锁芯,能镇百邪,也能……” 她顿了顿,看了眼我脖子上的铜钱,“能把文渊阁的杂碎困在养丝坛里四十年。”
老头子突然转身,布褂的袖子扫过画像,画像上年轻人的眼睛似乎眨了一下。“苏老三的卷宗在哪?”
女人从卷宗里抽出张纸,纸上贴着苏老头的照片,不是穿军大衣的醉鬼模样,而是穿着和画像上年轻人同款的布褂,胸前别着个铜制的锁形徽章。照片下面写着:“苏三醒,灵异局天枢司档案员,擅辨邪物,民国三十八年失踪,疑与文渊阁‘养丝池’一案有关。再现时死于牵魂丝……”
“失踪?” 我想起地下室里那根缠着 “苏” 字碎布的银线,“他明明是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