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北麓山谷中那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与密集如雨的枪声,似乎仍在项羽耳边回荡,但那承载着帝国未来战争方向的年轻帝王,已然在龙卫的严密护卫下,踏上了返回咸阳宫的路途。
马车轱辘压过驰道的水泥路面,发出规律而沉闷的声响,一如扶苏此刻沉静如深潭的心境。
窗外,关中平原的暮春景色飞速掠过,田畴阡陌,绿意盎然,炊烟袅袅,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与山谷中那模拟炼狱般的训练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扶苏微微阖眼,脑海中却并非田园诗意,而是帝国庞大的军政机器如何在他离开权力中枢后,依旧能精准、高效、稳定地运转。
项羽这头猛虎所有的注意力已被引向南疆,利爪与獠牙也已配给,但帝国中枢的安稳,同样至关重要。
马车驶入咸阳宫城,那巍峨的宫墙将世俗的烟火气隔绝在外,只剩下庄严肃穆。
扶苏并未直接回寝宫,而是径直来到了日常处理政务的宣室殿。
“胥坤。” 扶苏步入殿中,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老奴在。” 一直躬身侍立在侧的内侍总管胥坤立刻上前一步,神态恭敬至极。
“传中书令李斯、门下省侍中冯去疾、尚书令陈平,即刻前来见朕。” 扶苏在御案后坐下,随手拿起一份尚未批阅的奏折,目光却已投向殿外那渐沉的暮色。
“老奴遵旨。” 胥坤没有丝毫迟疑,立刻转身,亲自前去传旨。他深知,陛下此时召见这三位帝国文官体系的顶梁柱,必有关乎国本的要事相商。
殿内恢复了寂静,只有铜漏滴答作响,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扶苏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脑海中已然开始梳理接下来的安排。
御驾亲征,绝非一时冲动,而是要以帝王威严整顿帝国军方,让军方继军改后,再来一次洗牌!而这,更需后方稳固如山。
李斯,法家代表,行政能力超群,但心思深沉;冯去疾,老成谋国,代表着一批功勋老臣,稳重有余,开拓不足;陈平,智计百出,善于协调,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用以平衡朝局的新锐。这三人的组合,足以在他离开后,维持朝堂的平衡与政务的畅通。
约莫一炷香的功夫,殿外传来了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胥坤的声音在殿门外响起:“陛下,李斯、冯去疾、陈平三位大人已在殿外候旨。”
“宣。” 扶苏放下手中的奏折,抬起了头。
殿门开启,三位身着紫色朝服、气度不凡的帝国重臣鱼贯而入。
为首者正是中书令李斯,虽年近花甲,鬓角已染霜华,但眼神依旧锐利,步履沉稳,透露出长期身处权力核心的雍容与机敏。
紧随其后的是门下省侍中冯去疾,年纪比李斯更长几岁,面容清癯,神态肃穆,一举一动皆循古礼,是朝中有名的稳健派代表。
最后是尚书令陈平,年纪最轻,不过三十许,面容俊雅,嘴角常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灵动,看似随和,实则心细如发。
“臣李斯(冯去疾、陈平),叩见陛下,陛下万年!” 三人来到御阶之下,整齐划一地躬身行礼,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三位爱卿平身。” 扶苏虚抬右手,语气平和,“赐座。”
“谢陛下。” 内侍早已准备好绣墩,三人谢恩后,依序坐下,目光皆恭敬地投向御座之上的年轻帝王,心中各自揣度着此次紧急召见的缘由。陛下午后才秘密出宫前往骊山,如今匆匆返回便召见他们,定有大事发生。
扶苏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地说道:“三位爱卿,朕召你们前来,是有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要宣布。” 他目光扫过三人,将他们的细微反应尽收眼底,缓缓道,“朕已决定,于五月十五日,御驾亲征南疆。”
此言一出,尽管李斯等三人皆城府极深,脸上也不由自主地闪过一丝震动!御驾亲征!自先帝一统六国以来,皇帝亲临战阵之事已极为罕见,更何况是深入烟瘴之地的南疆!
李斯率先反应过来,他立刻起身,躬身道:“陛下!南疆蛮夷虽猖獗,然自有帝国将士征讨。陛下万金之躯,关系社稷安危,岂可轻涉险地?臣斗胆,恳请陛下三思!” 他言辞恳切,充满了担忧。
皇帝离京,对于权力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作为中书令,首当其冲。
冯去疾也紧跟着起身附议:“中书令所言极是。陛下,南疆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瘴疠横行,非比中原。任嚣、赵佗之败,前车之鉴啊!陛下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方可决胜千里。亲征之事,干系重大,还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慎之又慎!” 他的担忧更多是从皇帝安全和国家稳定的传统角度出发。
唯有陈平,目光微微闪动,似乎在急速思考着陛下此举的深意,并未立刻出声反对。
扶苏对于李斯和冯去疾的反应早有预料,他神色不变,抬手示意两人坐下,声音沉稳而有力:“李卿、冯卿的担忧,朕心知之。然,正因南疆之事非比寻常,朕才必须亲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