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乡韵”数字平台全面启用三个月后,“忠犬联盟”的办公室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包裹轰炸”——来自贵州坪寨村、云南青溪村、四川羌绣工坊的包裹接踵而至,拆开一看,全是村民们手写的感谢信、亲手制作的非遗手作,还有孩子们画的水彩画。厚厚的信件堆满了半张办公桌,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朴实的感激,每一笔都承载着村民们对数字平台、对“忠犬联盟”、对智联科技的真挚情谊。
一纸信笺:写下最朴实的感激
这些感谢信,有的写在方格稿纸上,有的写在孩子们的作业本背面,有的甚至是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迹或工整或稚嫩,却都饱含深情。信里没有空泛的赞美,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改变,诉说着数字平台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
坪寨村的王大姐在信中写道:“陈曦妹妹、林总,还有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谢谢你们带来的数字平台。以前我带着村民做竹编,订单多了就乱,原材料买贵了、买错了是常事,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现在有了平台,订单、原料、生产进度都写得明明白白,我再也不用操心这些事了,能专心带着大家把竹编做得更精致。这三个月,我们工坊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好多留守妇女都能在家门口赚钱,不用跟老公孩子分开了。我给你们编了一个竹编花篮,里面是我们自己种的金银花,希望你们能喜欢。”
青溪村的李阿公用颤抖的笔迹写道:“我活了七十多岁,从来没想过能用上这么神奇的东西。以前我最担心漆艺没人传,现在通过平台,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学,我的徒弟越来越多了。平台还能帮我们卖漆器,以前我们的漆器只能在本地卖,现在卖到了北京、上海,甚至国外,我这辈子都没出过省,我的漆器却走遍了全世界。谢谢你们,让老手艺有了新出路,让我们老年人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四川羌绣工坊的留守妇女王姐在信中写道:“我以前在家照顾孩子,没有收入,花钱都要看老公的脸色。现在通过平台,我能接羌绣订单,在家就能赚钱,每个月能赚3000多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腰杆都直了。孩子也为我骄傲,说妈妈是‘数字农人’。谢谢你们给了我赚钱的机会,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给你们绣了一个羌绣平安扣,希望你们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也发来感谢信:“谢谢你们为学校定制的非遗疗愈功能,孩子们通过平台学习竹编、绘画,不仅动手能力提高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以前沉默寡言的小敏,现在能主动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手作作品,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互动。平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了自信与快乐。”
手作传情:每一件都藏着心意
除了感谢信,村民们还寄来了亲手制作的非遗手作,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心意,是最珍贵的礼物。
坪寨村的村民们联合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竹编“福”字,竹丝细密均匀,纹样精美复杂,赵村长在附言中写道:“这个‘福’字是我们全村人一起编的,用了最好的竹丝,花了半个月时间。祝‘忠犬联盟’和智联科技的朋友们福气满满、万事顺意,也祝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好。”
青溪村的年轻传承人们制作了一套漆器茶具,茶盘上绘制着三大村落的风光,茶杯上分别刻着“忠”“义”“情”三个字。阿杰在信中解释:“‘忠’代表你们对非遗公益的忠诚,‘义’代表智联科技的社会责任与道义,‘情’代表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希望你们能用这套茶具品茶,想起我们这些乡村的朋友。”
四川羌绣工坊的留守妇女们绣了一幅巨大的羌绣壁挂,上面绣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非遗传承温暖人心”十六个大字,周围点缀着竹编、漆艺、羌绣的标志性纹样。李阿姨写道:“这幅壁挂是我们三十多个姐妹一起绣的,每个字、每一针都代表着我们的感激之情。谢谢你们用科技帮我们脱贫致富,让羌绣文化发扬光大。”
孩子们也送上了自己的礼物——一张张水彩画。画里有数字平台的界面,有村民们用手机操作平台的场景,有非遗工坊的热闹景象,还有孩子们和“忠犬联盟”成员、智联科技导师团的合影。小敏在画的背面写道:“谢谢陈姐姐、温然姐姐,谢谢林叔叔,是你们让我学会了编竹编,让我变得自信。我以后要编更多好看的竹编,上传到平台上,让更多人喜欢。”
反馈满满:好评与建议都珍贵
在感谢信中,村民们不仅表达了感激之情,还提出了很多真诚的建议,这些建议成为了平台持续优化的重要依据。
坪寨村的张强建议:“平台的直播功能很好用,但有时候网络不好会卡顿,希望能优化一下,让直播更流畅。另外,希望能增加竹编纹样的3D打印功能,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打印出纹样模板,提高生产效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