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平静应答后,皇帝的目光停留在他的脸上。殿内,气氛仿佛凝固,只剩下烛火轻微的跳动。
“好!”皇帝的声音陡然提高,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既然你杨昭有此济世安邦之能,朕便将这重任交付于你!”
他从龙椅上起身,走到殿中央,俯视着杨昭:“朕命你为工部侍郎,兼领兵部下辖‘军械监’,负责火铳的研制、生产与推广。朕再给你一道密旨,许你从禁军中挑选三千精锐,组建一支‘神机营’,由你亲自训练,朕要看到这支火器部队,真能如你所言,扭转边境颓势!”
此言一出,勤政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工部侍郎,从三品官职,已是朝中高位。更兼领兵部军械监,这几乎是将大乾所有军械的命脉,都交给了这个初入京城的江南子弟。而组建“神机营”,更是破天荒的恩宠!禁军乃皇帝亲卫,从其中抽调精锐,还由杨昭亲自训练,这等权力,简直是闻所未闻。
几位老臣面色苍白,欲言又止。他们想劝谏,却又被火铳刚才展现的威力所震慑,一时不知如何开口。徐大人则面露喜色,拱手称赞:“陛下圣明!”
杨昭跪地谢恩:“草民谢陛下隆恩!定不负陛下所托!”
皇帝回到龙椅上,摆手示意杨昭起身。
“杨昭,你所提的军事改革,朕很感兴趣。但具体如何实施,你可有详细章程?”皇帝追问。
杨昭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叠图纸和文稿,正是苏墨连夜整理,他亲自审核过的。“回禀陛下,草民已初步拟定了一份《大乾军制改革纲要》。其中涵盖了兵器改良、练兵之法、后勤保障、军饷发放乃至军功爵制等多方面设想。”
他将文稿呈上,内侍小心地接过,转呈给皇帝。
皇帝翻阅着,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当他看到“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职业军人”、“军官团培训”等字眼时,脸上显露惊异。这些概念,对这个时代来说,无疑是石破天惊。
“这……这真是你一己之力所想?”皇帝抬眼,深深地看着杨昭。
“回禀陛下,草民不过是借鉴古人智慧,加以融会贯通罢了。”杨昭谦逊应对,没有把话说满。
皇帝没有再追问。他合上文稿,将其放在御案上,沉吟片刻,然后对殿中大臣道:“诸位爱卿,杨昭所献火铳,威力有目共睹。其所提军制改革,亦是高瞻远瞩。朕决定,组建‘军制改革督办处’,由杨昭兼任督办,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殿中鸦雀无声。谁敢有异议?皇帝都已将杨昭提拔到这个地步,显然是铁了心要用他。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附和,声音却有些复杂。
“杨昭,你何时能开始组建神机营?”皇帝问。
“回禀陛下,草民请陛下恩准,将杨氏工坊的工匠带入京城,并划拨一块地,用于兴建军械监专属的火器工坊。待工坊建成,工匠到位,神机营的训练便可同步展开。”杨昭提出要求。
皇帝大手一挥:“准!朕命内务府即刻着手,在城郊寻觅合适之地,拨付银两,全力配合杨昭!”
“谢陛下!”杨昭再次谢恩。
“徐爱卿,杨昭初来京城,对朝中事务不熟。你可多加辅佐。”皇帝又看向徐大人。
“臣遵旨!”徐大人拱手,心中对杨昭的未来充满期待。
退朝后,杨昭跟着徐大人出了勤政殿。
“杨家主,恭喜啊!陛下对你如此器重,真是前所未有!”徐大人满面笑容,语气中充满真诚。
“徐大人过誉了,杨昭不过是尽绵薄之力。”杨昭客气回应。
“杨家主,你今日在殿上所言,着实让老夫惊叹。特别是那什么‘流水线’、‘标准化’,闻所未闻,却又细思极恐。”徐大人边走边说,眼中充满了好奇。
杨昭笑了笑:“不过是些粗浅的工匠技艺罢了。”
“杨家主谦虚了。”徐大人摆手,“不过,杨家主此番入京,虽得陛下恩宠,但也要小心朝中那些老顽固。他们对新事物向来抵触,特别是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更是会群起而攻之。”
“多谢徐大人提醒,杨昭会小心应对。”杨昭心中有数,这正是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
徐大人将杨昭送出皇宫,杨昭在宫门外见到了苏墨和李沐风。
“家主!”二人迎上前,脸上都写满了担忧和好奇。
“无妨。”杨昭摆手,“走,我们先回住处。”
回到杨氏在京城的宅邸,杨昭屏退左右,只留下苏墨和李沐风。
“家主,陛下如何说?可有为难?”苏墨急切地问。
杨昭将皇帝的旨意,以及自己所获的官职和权力,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二人。
苏墨和李沐风听得目瞪口呆。
“工部侍郎!兼领军械监!还要组建神机营!”李沐风声音颤抖,难以置信,“家主,这……这简直是平步青云啊!”
苏墨则冷静得多,他沉思片刻:“陛下此举,是把杨家主推到了风口浪尖。权力越大,阻力也越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