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与柳如烟在江南的日子,清净而充实。他们的庭院依然是学问与思辨的中心,但朝堂上的风云,已是苏墨和李沐风这些新一代掌舵者去面对。大乾王朝在杨昭奠定的基石上,高速运转,国力蒸蒸日上。然而,天道有常,世事无常。
平静的盛世之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悄然而至。
那年夏季,雨水连绵不绝,从江南到中原,从北方到南方,几乎整个大乾都笼罩在阴沉的天幕之下。起初只是寻常汛期,可雨势日渐浩大,连绵数月未止。大江大河水位暴涨,堤坝告急,洪涝灾害迅速蔓延开来。数省之地被滔天洪水吞噬,农田尽毁,房屋倒塌,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这是大乾建朝以来,波及范围最广、灾情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京城朝堂震动,各方奏报雪片般飞入皇宫。皇帝面色凝重,他召集苏墨、李沐风等重臣,商议对策。旧时王朝面对此类巨灾,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疫病蔓延、饿殍遍野,最终引发民变。
但如今的大乾,已非往昔。
苏墨领衔的内阁,第一时间启动了杨昭当年设立的灾害应急机制。明德书院的学子们,带着测绘工具和数据沙盘的分析方法,奔赴灾区。他们不再依靠经验判断,而是精准测量水位、计算洪峰、预测受灾范围,为决策提供最详实的数据。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疏导洪流,而非单纯堵截。”苏墨在御前会议上陈述,他指着一幅巨大的舆图,上面标明了各地的水文数据,“杨公曾言,水性趋下,堵不如疏。我等可利用各地天然地势,开凿泄洪渠,将洪水引入低洼之处,再行排涝。”
这在过去是匪夷所思的提议,但如今,明德书院培养出的水利专家,已经掌握了精确的勘测和计算方法。
李沐风的军队,也不再是只会征战杀伐的工具。改良后的火器,被用来爆破堵塞的河道;训练有素的将士们,携带新型工具,投入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他们修筑临时堤坝,搭建浮桥,运送物资,转移灾民,效率远超以往。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更赢得了灾民的信任与配合。
杨氏商号的全国物流网络,也在此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柳如烟虽已将事务交由后辈,但关键时刻,她仍亲自坐镇调度。各地分号迅速集结粮食、衣物、药材,通过水陆两条路线,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杨氏新研发的简易净水设备和速食干粮,也大大缓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在江南的庭院里,杨昭听着苏墨和李沐风定期送来的灾情报告,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的详细方案。他没有直接干预,只是偶尔会提笔写下几句批注,或是画出几张简图,让前来求教的杨氏后辈带回京城。那些批注和简图,往往是解决难题的关键点,是超越时代的智慧结晶。
“高产作物、水利系统、卫生防疫、高效物流……这些都发挥了作用。”柳如烟坐在杨昭身旁,看着舆图上逐渐由红色转变为黄色的灾情区域,轻声感慨。
杨昭微微颔首,眼中没有自满,只有一种深远的满足。他所构建的,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乾王朝展现出惊人的抗灾能力。虽然灾情惨重,但因应对及时、措施得当,百姓的死亡人数和流离失所的程度,远低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灾。灾后重建工作也迅速展开,新型农具和高产作物保障了来年的收成,明德书院的学子们则协助规划新的村落和农田。
当洪水退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绝望的废墟。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救援,是迅速恢复的生产,是百姓脸上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希望。
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成为了对杨昭所开创盛世的终极考验。而大乾,以其强大的国力、先进的理念和团结的人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经此一役,杨昭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再次得到了升华。他们不再仅仅将他视为“再世圣人”,而是视为真正的“活神仙”,是为大乾万世开太平的指路明灯。即便他深居简出,其影响也无处不在。
皇帝在一次朝会上,面对群臣,未提杨昭之名,却说:“此盛世,非朕一人之功,乃先贤之远见,万民之同心。朕幸有贤臣辅佐,幸有良法可依,方能使大乾无惧风雨!”言语之中,对杨昭的敬意,已无需言表。
杨氏家族,因在这次大灾中的突出贡献,其“实学报国,兼济天下”的祖训,更加深入人心。杨氏子弟在灾区救援、物资调度、技术支持等方面表现出的卓越能力,让所有旧门阀都不得不承认,杨氏的底蕴,已超越了单纯的财富与权势,而在于其思想与行动。
大乾王朝,经历了这场天灾的洗礼,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凝聚。杨昭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火种,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预示着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他的传奇,不再仅仅是个人功绩,而是融入了整个国家的血脉,与大乾盛世,一同永续。
喜欢杨凌传之逆袭家主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杨凌传之逆袭家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