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月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熟悉的石景山片区。冬日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斑驳的筒子楼外墙上,空气中弥漫着煤球炉子特有的烟火气和各家各户隐约传来的饭菜香。几个穿着臃肿棉袄、脸蛋冻得通红的孩子正在楼前的空地上追逐打闹,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穿着明显不同于常人的苏明月,都好奇地停下了脚步,怯生生地看着她。
苏明月看着这些熟悉的街坊小孩,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放下一个行李包,从里面拿出在百货大楼买的糖果和饼干,招呼道:“来,小朋友们,吃糖。”
孩子们起初有些犹豫,但终究抵不过糖果的诱惑,慢慢围拢过来。
“谢谢阿姨!”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接过糖果后飞快地跑开了。
“阿姨,您是从国外回来的吗?”一个稍大点的男孩大胆地问,眼睛盯着苏明月身上那件在国内少见的羽绒服。
苏明月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是啊,阿姨回来过年。快去玩吧。”
她将糖果和饼干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欢天喜地地跑开,这才提起行李,走向自己家所在的那栋筒子楼。
将行李暂时放在拥挤但还算整洁的家里——父母都还在首钢上班没回来。苏明月看了看时间,决定先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给父母做顿晚饭,给他们一个惊喜。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充斥着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苏明月离家多年,又在国外生活,对于国内这时候买菜需要精打细算、讨价还价的习惯早已生疏。
“这白菜怎么卖?”她走到一个摊位前问。
“一毛二一斤,搭半两粮票。”摊主头也不抬。
苏明月正要掏钱,旁边一位大妈立刻拉住她:“姑娘,你这不行啊,得还价!一毛,最多一毛!”
摊主不乐意了:“王大妈,您这就不讲理了,我这白菜多水灵!”
“水灵什么,你看这外帮子都蔫了!一毛,爱卖不卖!”
苏明月站在一旁,有些尴尬地看着两人你来我往地讨价还价。最终,王大妈以每斤一毛钱、不要粮票的价格“帮”苏明月买下了白菜。
“谢谢您,王大妈。”苏明月感激地说。
“没事儿,姑娘,看你就不会过日子。”王大妈热情地说,“要买肉往里面走,老张家的肉新鲜。”
就这样,苏明月依葫芦画瓢,跟着几位看起来精明能干的大妈后面,总算把晚上要用的蔬菜和一块五花肉买齐了。
提着菜回到筒子楼,上楼的时候,遇到几位正在楼道里闲聊或者生炉子的老街坊。
“哟,这不是明月吗?回来啦?”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认出了她,笑着打招呼,她家小孙子刚才吃了苏明月给的糖。
“是啊,张奶奶,我回来了。您身体还好吧?”苏明月礼貌地回应。
“好,好着呢!你这是……给你爸妈做饭?”张奶奶看着她手里的菜篮子。
“嗯,想给他们个惊喜。”苏明月点点头。
“好好好,真是孝顺孩子!快去吧!”张奶奶和其他几位邻居都笑着目送她上楼。
回到家,苏明月系上围裙,开始在几家共用的厨房里忙活起来。她常年在外执行任务,枪林弹雨经历不少,但下厨的机会着实不多,手艺只能算勉强入门。正手忙脚乱地切着肉,刚才楼下遇到的张奶奶端着个簸箕走了进来。
“明月啊,这肉不是这么切的,顺着纹理切,炒出来才嫩。”张奶奶一看她的架势就笑了,放下簸箕,热心地上前指导,“来来来,奶奶教你,先这样……”
在张奶奶的帮助下,苏明月总算把肉切好,又磕磕绊绊地炒好了一个蒜苗回锅肉,虽然卖相一般,但香味倒是出来了。
就在这时,楼道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父母熟悉又激动的声音:
“明月!明月真回来了?”
“在哪儿呢?”
只见苏明月的父母,两位穿着蓝色工装、脸上带着岁月痕迹却精神矍铄的中年人,急匆匆地冲进了厨房。他们显然是下班路上就听邻居说了女儿回来的消息。
“爸!妈!”苏明月放下锅铲,眼眶瞬间就红了。
苏母一把抱住女儿,上下打量着,声音哽咽:“瘦了,在外面肯定吃苦了……”
苏父虽然没说话,但紧紧握着女儿的手,眼中也满是激动和欣慰。
“好了好了,孩子刚回来,先让孩子歇歇。”苏母抹了把眼泪,接过苏明月手里的锅铲,“这菜妈来炒,你陪你爸进屋说话去!”
苏父拉着女儿回到狭小但温馨的屋里,迫不及待地问:“明月,这次回来能待多久?在那边……到底做什么工作?安不安全?上次那个姓陈的同志来家里,带了那么多东西,还有那么多钱……说是你托他带的,你这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啊?爸妈这心里一直不踏实。”
苏明月早就料到父母会问这些,她挽着父亲的胳膊,用事先想好的说辞搪塞道:“爸,您就放心吧。我在一家很大的国际公司做安保顾问,就是负责一些重要人物的安全评估工作,正规公司,很安全的。就是工作性质需要保密,所以细节不能多说。陈志远是我同事,那次是顺路帮我捎东西。您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又没缺胳膊少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