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号破冰船像个孤独的白色信标,在南大洋越来越密的浮冰里稳稳前行。天是铅灰色的,低低的云层像要压到船顶,空气里满是刺骨的冷,还混着万年冰川特有的、又冽又纯的气息。林悦站在舰桥,透过特种玻璃望着外面一片死寂的冰原,手里紧紧攥着那枚翡翠平安扣——这好像是她和陆寒洲之间,唯一能摸到的联结。
几乎是收到全球能量共振紧急通告的同时,她手上那个跟“共鸣者一号”绑定的监测手环突然高频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共鸣者一号”还没主动启动,可内部感应单元已经捕捉到冰盖深处传来的能量反馈——跟全球共振是一个源头,特别清晰,还特别强!这股能量不狂暴,倒像深海里的暗流,又沉又古老,还带着种冰冷的韵律感。
“能量是从冰下面来的,深度……超过三千米!”技术员的声音里满是不敢信的激动,“就在咱们目标坐标的正下方!共振频率跟全球信号完全对得上!”
林悦立刻下令:“停船!找附近稳当的冰缘下锚!赶紧准备冰芯钻探!咱们得拿到冰芯样本!”
她心里清楚,这覆盖全球的诡异共振,不像是单纯的干扰或攻击,倒更像某个“系统”自己在周期性运行!而南极这个被母亲标注的点,肯定是这个大“系统”里的关键节点!
“北极星”号的工程师们顶着寒风,忙着架重型冰芯钻探设备的时候,林悦把自己关在船舱里,连上网登录“星寰”总部的数据库,调出了所有能找到的南极冰芯资料——有气候数据,有环境分析,尤其是那些来自深古冰层的样本报告(有些冰层里藏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前的信息)。
她把冰芯数据里记录的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时期突然的气候突变、宇宙尘含量不对劲、同位素比例怪得很——跟“共鸣者一号”现在捕捉到的冰下能量共振频率,按时间轴做了比对。
结果让她倒吸一口凉气!
每次历史上出现没法用常规气候模型解释的剧烈环境波动,或者“异常事件”,发生的时间点,都跟冰芯里某种特殊“能量印记”的残留周期特别吻合!而且这种“能量印记”的频谱特征,跟现在的全球共振波,还有母亲日记里写的“门”的不稳定波动特征,惊人地像!
这绝不是巧合!
一个让她后背发毛的猜想冒了出来:这种全球性的能量共振,不是第一次发生!它就像藏在地球历史里的“脉搏”,周期性跳动。每跳一次,可能就意味着“门”变活跃了,或者说,“门”内外的能量平衡被打破了!而南极冰盖下那个收着能量的源头,那个可能的“防御系统”,它存在的意义,说不定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周期性的“脉动”!
“它不是被动等着防御……”林悦小声嘀咕,眼里又亮又慌,“它是在……‘盯着’,还会‘反应’!对‘门’的周期性活跃做出反应!”
同一时间,南太平洋前线这边。
“探渊者”号停在离目标海域边缘大概二十海里的地方——要是这还能算安全距离的话。海面上泛着诡异的五彩光,像泼了油污似的,这是能量太密集,把光线都扭曲了。空气里有臭氧的味儿,还混着种说不上来的、像金属烧糊了的腥甜气。
陆寒洲站在加固过的舰桥里,脸色凝重地盯着主屏幕。屏幕上,代表那个“异物”轮廓的能量信号变得又清晰又稳,不像之前那样模糊扭曲了。它好像已经成功“适应”了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则,形态虽然还在微调,但核心结构好像定下来了。
更让人慌的是,监测数据显示,那个“异物”不只是在被动吸收周围的狂暴能量,倒像个高效的能量转换器,正用一种他们看不懂的方式,疯狂吸收全球共振传过来的能量波!
“能量吸收效率在指数级提升!”声纳员的声音都带了颤,“它……它实体化的速度在变快!按模型算,最多七十二小时,它就能完全冲破‘门’,彻底出来了!”
陆寒洲握紧了胸前的吊坠,冰凉的金属都没法压下心里的寒意。他看着屏幕上模拟的实体化进度条,那冰冷的百分比每跳一下,都像死神离他们又近了一步。
“所有单位,最高警戒!”陆寒洲的声音通过广播传到全船,“防御系统开最大功率!武器系统预热!咱们可能等不到七十二小时了!”
他能感觉到,那片五彩斑斓的海面底下,那个没法形容的巨大东西,好像……“睁开了眼睛”,正用无形的、冰冷的“视线”,盯着他们这艘又小又碍事的船。
“北极星”号上,第一根百米长的冰芯终于取了出来,马上送进船上的移动实验室做紧急分析。林悦穿着重防寒服,亲自在实验室盯着。
初步的光谱和同位素分析结果,再次印证了她的猜想。这根冰芯的特定层位里,检测到的能量残留跟现在的共振波是一个源头,强度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太多,都快到临界点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