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元年四月末的新京,军工厂的锻打声比往日更急促几分。红热的铁坯在水力锻锤下反复延展,溅起的火花落在青石板上,瞬间冷却成黑色的星点。火枪分厂的工匠们围在一台新组装的机床旁,张铁匠戴着老花镜,手指轻轻拂过枪管内壁细密的螺旋膛线——这是大新王国第一支线膛燧发枪的枪管,每一道膛线都经过手工打磨,误差不超过半毫米。
“成了!真成了!”一名年轻工匠突然欢呼起来,声音里满是激动。他手中捧着的枪机部件,经过数十次调试,终于能与枪管完美契合,扣动扳机时,击锤落下的声音清脆利落,没有半分滞涩。
张铁匠摘拿起那支完整的线膛燧发枪。枪身由上好的胡桃木制成,枪托处雕刻着简洁的黑龙纹,枪管长三尺二寸,口径七分,内壁的螺旋膛线像一圈圈细密的银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将一枚锥形铅弹填入枪管,用通条压实,举起枪对准五十步外的靶心,深吸一口气后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闷响,铅弹穿透靶纸中心,在后面的土墙里砸出一个深洞。
“有效射程二百二十米!精度比滑膛燧发枪高五成!”张铁匠放下枪,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从业三十年,从打造大刀长矛到仿制滑膛枪,如今终于造出了线膛枪,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突破,更是大新军工业的里程碑。
消息传到王宫时,王九击正在审阅云南的民政奏折。听到亲兵汇报,他猛地放下朱笔,起身便往军工厂赶。玄色王袍在风中猎猎作响,路过工坊区时,连锻铁厂的烟尘都顾不上避让——线膛燧发枪的意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将彻底改变战场格局,让大新陆军的火力再上一个台阶。
军工厂的广场上,四百二十支线膛燧发枪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阳光洒在枪身上,胡桃木枪托泛着温润的光泽,枪管的膛线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一片蓄势待发的锋芒。张铁匠站在一旁,手中捧着线膛枪的图纸,脸上满是自豪:“大王,目前共生产线膛燧发枪四百二十支,每支枪都经过三次试射,精度全部达标。锥形铅弹采用铅锡合金铸造,硬度适中,穿透力比纯铅弹强三成。”
王九击拿起一支线膛枪,掂了掂重量——约七斤半,比滑膛燧发枪重一斤,却在士兵的负重承受范围内。他拉动枪机,感受着部件滑动的顺畅度。
张铁匠又说道,“我们还改进了击锤弹簧,力度比之前强两成。”
王九击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广场上的线膛枪,语气变得郑重:“传本王旨意,第一野战师下辖四个团,每团调拨一百支线膛燧发枪,将原有装备滑膛燧发枪的一个连改编为猎兵连。猎兵连士兵需经过专项训练,重点练习远距离精准射击与战场侦察,三个月内形成战力。”
一旁的王九波立刻躬身领命:“末将遵旨!即刻传令第一野战师,挑选精锐士兵组建猎兵连,由各团老兵担任教官,确保训练效果。”
“另外,剩余二十支线膛枪,调拨给黑风军校,供学员学习拆装与保养。”王九击补充道,“让学员们熟悉新枪性能,将来毕业到各部队,才能更好地指导士兵使用。”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车轮滚动的“轰隆”声。六门崭新的12磅山炮被士兵们推着,缓缓来到广场中央。炮身由精铁铸造,长五尺三寸,炮口直径三寸,炮尾刻着“大新维新元年制”的字样,炮轮采用硬木外包铁皮,耐磨且减震。负责火炮研发的李铁匠快步上前,手中拿着一本炮术手册:“大王,12磅山炮现共造六门,每门炮配备炮架、前车与弹药箱,全炮重一千二百斤,由四匹马拉拽,可在山地快速机动。”
王九击走到一门山炮旁,手指敲了敲炮身——精铁质地均匀,没有砂眼。他翻开弹药箱,里面整齐摆放着霰弹、实心弹与榴弹:“榴弹的引信改进得如何?”
“回大王,榴弹采用延时引信,可根据射程调节引爆时间,最短两秒,最长八秒,能确保在敌阵上空或工事内部爆炸。”李铁匠说着,拿起一枚榴弹,“弹体外壳刻了预制破片槽,爆炸后能产生五十余片杀伤碎片,有效杀伤半径达十步。”
王九击点点头,目光转向炮兵旅旅长张雷:“每门12磅山炮需十五人操作,编制如何安排?”
张雷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回大王,每两门12磅山炮组建一个山炮连,下辖炮长一人、副炮长一人、炮手十三人。炮长负责指挥射击与战术选择,副炮长协助计算弹道,炮手分为装弹手、点火手、炮架调整手,各司其职。三个炮连分别编入炮兵旅三个营,每营一个连,增强各营的山地作战火力。”
“很好。”王九击走到山炮旁,亲自转动炮身——炮架底部的转盘灵活,只需两人便可推动炮身调整方向。他看向炮口仰角刻度:“最大仰角多少?有效射程能到多少步?”
“最大仰角三十度,有效射程800米,若使用榴弹,射程可延伸至850米。”李雷连忙回道,“我们还改进了炮架的缓冲弹簧,后坐力比之前小两成,射击后调整炮位的时间缩短一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