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华部在晋西南的连战连捷,如同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轻轻扇动了翅膀,其引发的连锁风暴,最终在数百里外的晋西北黄土岭,化成了一场埋葬日寇“名将”的惊天雷霆。
原本应在数月后发生的黄土岭战斗,因山西局势的急剧恶化,迫使日军华北方面军不得不提前采取行动,试图以一场凌厉的“冬季扫荡”稳定晋西北,切断八路军各部之间的联系,并挽回第一军在晋中、晋南连连失利的颜面。驻蒙军所属的、素有“精锐”之称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两个大队,以及第26师团的一个精锐联队,在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的亲自指挥下,气势汹汹地扑向了八路军120师的根据地。
日军行动提前,情报却早已被八路军总部通过多条渠道掌握。更关键的是,这一次,迎击他们的八路军,已不再是昔日那般缺乏重火力的“泥腿子”队伍。
得益于宋兴华从系统商城中兑换并上交给总部的整整一百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和一百门150毫米超级迫击炮,已被八路军总部迅速组建成了四个战略迫击炮团。每个炮团下辖25门120迫击炮和25门150迫击炮,分别配属给总部、115师、120师和129师。这些粗犷却威力巨大的重炮,成为了八路军手中前所未有的、能够进行师级规模火力压制的王牌。
十一月中的黄土岭,山峦萧瑟,枯草遍野。阿部规秀以其一贯的骄狂,率领部队深入根据地,企图寻歼120师主力。他并非不知八路军近期装备有所改善,但根深蒂固的轻视,让他对所谓“土八路的重武器”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些不堪大用的土炮、小炮。
然而,当他的部队进入黄土岭预设伏击圈时,天空变了颜色。
首先开火的,是120师所属战略迫击炮团的150毫米重迫击炮。射出的炮弹带着令人窒息的呼啸,划破寒冷的空气,如同重锤般砸在日军行军队列的中心。
“轰!轰!轰——!”
爆炸声不再是清脆的炸响,而是沉闷如大地咆哮的怒吼。每一发150毫米炮弹落地,都像是一场小型地震,巨大的火球裹挟着泥土、碎石和残肢断臂冲天而起,冲击波像无形的墙壁向四周扩散,轻易掀翻骡马,撕碎人体。弹片或许不如榴弹炮规整,但巨大的装药量使得其破坏范围惊人,往往一发炮弹就能清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区域。
紧随其后,更多、更密集的120毫米迫击炮弹如同冰雹般落下。它们的射速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炮团经过紧急训练的操炮手们,根据前方观察员提供数据,不断调整射击诸元,炮火如同拥有生命般,紧紧咬着试图集结、疏散或寻找掩体的日军。
日军瞬间陷入了火海地狱。习惯于在炮火准备后发起刺刀冲锋的他们,第一次在八路军面前尝到了被绝对炮火优势覆盖的滋味。建制被打乱,指挥通信中断,士兵们像无头苍蝇般在爆炸的间隙中狼奔豕突。阿部规秀设在山腰一处相对平整洼地的临时指挥部,也未能幸免。一发偏离原定目标不远的150毫米迫击炮弹,在附近爆炸,剧烈的震动和飞溅的弹片,当场将这位刚刚晋升中将、被誉为“山地战专家”的日军将领击成重伤,不久便一命呜呼。
炮火覆盖持续了足足半个小时。当八路军的冲锋号在群山间嘹亮响起,步兵们如同猛虎下山般冲向已成一片狼藉的日军阵地时,战斗已基本失去了悬念。失去统一指挥且伤亡过半的日军,纵然单兵素质再高,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两个大队被全歼,第26师团的联队遭受重创,溃不成军。
黄土岭一战,八路军120师集结了主力部队2.3万多人、地方部队1.4万多人,除战略迫击炮团外,还集中全师70mm步兵炮、80mm迫击炮、75mm山炮等各口径火炮80多门,用130门多火炮对日军进行覆盖性炮击,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击毙日军中将、全歼其精锐大队、击溃步兵联队的空前胜利。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国际侧目。而这辉煌胜利的背后,那由宋兴华扇动翅膀所引发的风暴,才刚刚开始展现其巨大的能量。
黄土岭的喜讯与晋西南宋兴华部的捷报相互辉映,彻底改变了山西乃至整个华北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心理态势。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气氛降到了冰点。多田骏司令官的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短短数月间,山西第一军损兵折将,不仅丢城失地,连阿部规秀这样的中将都被击毙,这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从未有过的惨重损失和奇耻大辱。
“八嘎!舞伝男这个蠢货!他把帝国皇军的脸面都丢尽了!”多田骏将手中的战报狠狠摔在桌上。报告上,清晰地说明了108师团、37师团因下属满编步兵联队被成建制消灭,战斗力锐减,已被大本营正式下令降格为丙级师团,本应出现在1941年的丙种师团编制提前两年问世。唯有36师团,虽同样损失惨重,但因核心骨架尚存,且师团长舞伝男暂代第一军司令官,多方运作下,勉强保住了乙级师团的资格,但其人员缺口同样需要大量补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