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以敦厚诚恳的态度监督领导,吉祥没有灾祸。
含义: 领导至终,应以敦厚诚恳(敦临)为本,不苛责,不虚浮。如此,既能获得吉祥,也能避免物极必反的灾祸。
上六故事:
阳城的秋天来得特别早。
宫墙外的梧桐开始落叶,金黄的叶子铺满了宫道。年迈的禹拄着柺杖,缓缓走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陛下,天凉了,加件外袍吧。侍从捧着狐裘跟在身后。
禹摆手:百姓尚在劳作,朕岂能先着裘衣?
他停在宫门前,望着远处集市上熙攘的人群。盛世之下,市井繁华,百姓安居乐业。但禹的眉宇间,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
父亲在忧心什么?启轻声问道。
禹沉默良久,才缓缓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太平盛世,最易生骄奢之心。
正说着,宫门外传来喧哗声。
怎么回事?启问守卫。
回太子,是徐州侯前来朝贡,带了...带了一车珍宝。
禹微微皱眉:让他到偏殿等候。
偏殿里,徐州侯满面红光,指挥着仆从打开一个个宝箱。
陛下请看!他兴奋地介绍,这是东海的夜明珠,夜间发光如月;这是南山的血玉,佩戴可延年益寿;这是...
禹静静地看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这些都是臣特意为陛下搜罗的祥瑞!徐州侯得意地说。
祥瑞?禹轻声重复,拄着柺杖走到宝箱前。
他拿起一颗夜明珠,在手中掂了掂:这一颗珠子,值多少粮食?
徐州侯一愣:这个...大概值千石粟米。
千石粟米,禹缓缓道,够一个村子吃半年。
他放下珠子,又指向血玉:这个呢?
值...值万石。徐州侯的声音低了下去。
禹沉默片刻,突然对侍从说:把这些都拿到市集上卖了,所得银钱全部购入粮食,分发给各州义仓。
陛下!徐州侯大惊,这些都是祥瑞啊!
真正的祥瑞,禹看着他,目光温和却坚定,是仓廪里的粮食,是百姓碗中的饭食,是路不拾遗的民风。
他走到殿外,指着远处的田野:
你看那金黄的稻穗,才是天下最珍贵的宝物。
徐州侯满面羞愧,跪地请罪。
禹扶起他:爱卿心意是好的,但切记:治国在德不在宝。
消息传开,各地诸侯纷纷收敛了进贡珍玩的心思。
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廷尉来报:荆州刺史与当地大族发生冲突,双方各执一词,局势紧张。
为何冲突?禹问。
廷尉呈上卷宗:为了一片山林。刺史要封山育林,大族要开山采矿。
朝堂上,大臣们分为两派。
年轻官员主张严惩大族:违抗政令,其罪当诛!
老臣们则建议安抚:大族在地方根深蒂固,不宜强硬。
启看向父亲:此事该如何处置?
禹没有立即回答。他让人取来荆州的地图,仔细看了半晌。
传朕旨意,他终于开口,召双方入京,朕要亲自调解。
陛下,有大臣劝阻,此等小事,何劳圣驾?
民无小事。禹摇头,一叶可知秋,一事可见政。
三日后,荆州刺史和几位大族族长跪在殿前。
刺史慷慨陈词,大族诉说不平,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禹静静听着,不时在竹简上记录。
待双方说完,他才缓缓开口:
刺史要封山,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大族要开矿,是为眼前生计考量。你们都没有错。
双方都愣住了。
那...陛下之意?大族族长小心翼翼地问。
禹让人铺开荆州地图:
这片山林,东麓多矿,西麓多林。可否东麓限量开采,西麓封山育林?
他看向大族:开采所得,三成归朝廷,三成归你们,四成用于当地民生。如何?
又看向刺史:既保全了大部分山林,又解决了民生所需。可否?
这个方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大族没想到陛下如此通情达理,刺史没想到问题可以这样解决。
陛下圣明!双方齐齐叩首。
事后,启不解地问:父亲为何不直接下令?何必如此费心调解?
禹慈爱地看着儿子:
治国如同调羹,咸了加水,淡了加盐。重在调和,不在强令。
他指着案上的茶盏:
你看这茶水,太烫伤唇,太凉伤胃。为政也是如此,要懂得把握火候。
这番话,让启陷入深思。
随着年事渐高,禹的理政方式越发温和。
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更多地听取三公的意见。即使有官员犯错,他也多以劝导代替惩罚。
这日,有年轻御史弹劾老臣胥午,说他年迈昏聩,宜致仕还乡。
胥午得知后,当即上书请辞。
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禹如何处置这位三朝元老。
禹没有立即表态。他让侍从取来一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卷卷竹简。
这是胥爱卿三十年来上的奏章。禹缓缓道,这一卷,是揭露兖州虚报田亩;这一卷,是谏言减轻赋税;这一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