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敦厚地返回,没有悔恨。
含义: 以敦厚诚恳的态度回归正道(敦复),根基稳固,没有悔恨。象征复归达到成熟阶段,内心坚定,行为稳健。
六五故事:
岁月如河,静静流淌。转眼间,距离启明自山林迷途归来,已是数载寒暑。
部落的面貌,早已不复当年的动荡与隐忧。昔日因他沉迷狩猎而疏于打理导致的细微裂痕,已在时光的精心修补下悄然弥合。如今的启明部族,仓廪充盈,牛羊成群,边界安宁,族人们脸上洋溢着的是踏实劳作的平和,而非惶惶不可终日的忧虑。
启明本人,也褪去了曾经的年轻气盛与摇摆不定。他的眉宇间多了风霜刻下的纹路,眼神却愈发沉静温和,如同深潭之水,波澜不惊,映照着天光云影,却深蕴力量。他不再需要刻意去“坚持”正道,因为守护部落、与民同甘共苦,已然成为他呼吸般自然的本能。这便是“敦复”——回归之心,已如大地般敦厚坚实。
他的精力,不再着眼于开疆拓土或炫耀武力,而是全然倾注在那些看似平凡、却能夯实部落万世之基的事务上。
他亲自踏勘部族境内的每一条溪流,与老农、工匠一同商议,规划并主持修建了数十条大小水渠和数座夯土水坝。这项工程耗时三年,动员了部落大部分闲散劳力,期间有长老私下抱怨:“首领,耗费如此巨大人力物力于此,不如多打造些兵器,或向外扩张些土地。”
启明正在视察一条新渠的开挖现场,他弯腰抓起一把湿润的泥土,在掌心捻开,目光深远:“兵器利一时,水利泽万代。你看这水,润泽的是土地,滋养的是稼穑,稳固的是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根基。”(敦复之基:兴修水利)
他力排众议,在部落中心设立了一座“学塾”。不再仅仅由巫祝传授祭祀礼仪,而是请来族中识字的老人、经验丰富的老农、技艺精湛的工匠,向所有适龄的孩童传授文字、农时、技艺乃至部落的历史与律法。有年轻将领不解:“孩童之力,亦可放牧砍柴,学这些何用?不如早日习武。”
启明站在学塾的窗外,听着里面传出的稚嫩读书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武力可保部落一时平安,而智慧与传承,可保部落生生不息。他们,才是部落未来的脊梁。”(敦复之魂:设立学塾)
他还召集各部长老,结合历年来的纠纷案例与部落现状,系统地将父亲时代遗留的、已有些不合时宜的习惯法进行修订、整理,镌刻在议事厅前的巨大青石之上,让律法清晰明了,让裁决有章可循,最大程度减少不公。有臣子赞他此举英明,他只是摇头:“非为英明,只为公平。律法如渠,导人向善,止人于恶。”(敦复之序:修订律法)
这些举措,无一不是投入巨大却见效缓慢的“笨功夫”。没有征伐掠夺来得痛快,没有奇珍异宝引人瞩目。启明如同一个最耐心的老农,默默耕耘着部落这片土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不急不躁。
这一年,风调雨顺,部落的储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足。加之此前联盟远征惨败,几个大部族元气大伤,周边出现了权力真空。以雷为首的一批将领再次按捺不住,齐聚议事厅,向启明进言。
“首领!”雷的声音依旧洪亮,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如今我部族兵精粮足,周边诸部衰弱,此乃天赐良机!请首领下令,允我率军出征,不出半年,必能开疆百里,夺其财富人口,让我启明部族成为这方圆千里最强的霸主!”
“是啊,首领!机不可失!”
“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厅内弥漫着一股跃跃欲试的躁动气息,许多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财富和荣耀的渴望。
启明安静地听完了所有人的陈述,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激动的脸庞。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厅侧那张巨大的、标注着部落疆域与周边形势的兽皮地图前。
他的手指,没有指向任何外部区域,而是轻轻点在了自己部族那一片被精心描绘的山川、河流与田地上。
“雷,各位,”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你们看,我们的土地,不够肥沃吗?”
众人一愣。
“我们的仓廪,不够充实吗?”
“我们的族人,不够安宁吗?”
连续三问,让躁动的气氛稍稍冷却。
启明转过身,看着雷:“扩张百里,然后呢?我们需要分兵把守,需要治理新附之民,可能面临无休止的反扑与骚扰。我们将有限的力量分散出去,去掌控那些未必能真正消化的土地。而我们的根基之地,却可能因精力分散而逐渐松弛。这,真的是强大吗?”
他走回自己的位置,语气愈发恳切:“复归之道,贵在敦厚。欲速则不达。别人的衰弱,不是我们趁机掠夺的理由。真正的强大,在于我们自身的根基是否牢固,在于我们的族人是否团结一心,在于我们的仓廪是否足以应对任何灾荒,在于我们的律法能否保障公平,在于我们的孩童能否受到更好的教化。”(敦厚积累,拒绝冒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