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获得众人认可,悔恨消亡。
含义: 晋升之路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众允),之前的疑虑和悔恨自然消亡(悔亡)。象征以德行和能力赢得人心,根基稳固。
六三故事:
礼部主客司,掌管诸侯朝觐、四方宾贡、藩国聘使等事务,地位紧要,历来是各方目光交汇之地。
文晋因太王太后一言赏识,从尘埃般的典籍郎骤升至郎中,执掌一司事务,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表面上的恭贺与客套之下,是暗流涌动的审视与质疑。
司内两位资深的员外郎,钱与孙,皆是宦海沉浮十余年的老吏。他们看着年纪轻轻、资历尚浅的文晋坐在了本该属于更“合适”人选的位置上,心中那股不平之气,几乎难以掩饰。
“不过是机缘巧合,投了太王太后的眼缘罢了。”钱员外郎在值房内,低声对孙员外郎抱怨,语气酸涩,“主客司事务繁杂,涉及多方利害,岂是只会翻书考据的书生能驾驭的?”
孙员外郎捻着胡须,微微颔首:“且看他如何行事。若只是倚仗上意,而无真才实学,迟早要闹出笑话。”
悔——一丝隐约的不安与潜在的悔意,并非源于文晋自身,而是弥漫在那些观望者心中,也间接影响着新环境对他的接纳。若处理不当,这“悔”可能演变成真正的阻力。
文晋何等敏锐,自然感受到了这股无形的压力。
他没有急于烧起“新官三把火”,也没有拿出上官的架子。到任第一日,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钱、孙二位员外郎请至自己的值房。
值房内,他已备好清茶。
“钱公,孙公,”文晋语气诚挚,亲自为二人斟茶,“晋资历浅薄,骤居此位,心中实感惶恐。主客司事务,关乎朝廷体面,二位皆是司中栋梁,经验丰富,日后还望不吝赐教,多多提点。”
他态度谦逊,言辞恳切,毫无得志少年的骄狂。
钱、孙二人对视一眼,心中稍感意外,面上却不动声色,含糊应承下来。
文晋知他们未必真心信服,也不在意。他随即拿出司内积压的几桩棘手案卷,虚心向二人请教处理意见。
其中一桩,是关于东南一个名为“越裳”的小部族遣使朝贡。其贡品规格与以往记载略有出入,且使者态度倨傲,负责接待的官员与之争执不下,事情便僵在了那里。
钱员外郎捋须道:“此事易尔。越裳小邦,不识礼数,按旧例申饬其使,令其按规补足贡品即可。若其不从,可削减赏赐,以示惩戒。”
孙员外郎也点头称是,这是惯常的处理方式。
文晋却沉吟片刻,问道:“二位可知,越裳部近年与邻海强族‘夷洲’可有摩擦?其地今年收成如何?”
钱、孙二人一愣,这些细节他们并未关注。
文晋道:“我翻阅过往记载,越裳去岁曾遭风灾,夷洲部族时有侵扰。其贡品微薄,或有力所不逮之苦。使者倨傲,或是心虚,或是欲保全体面。”
他顿了顿,看向二人:“若按旧例强硬处置,恐失远人之心,甚至将其推向夷洲。不若由司中派出稳重心腹,以关怀之名,探其虚实。若果真困难,可在贡品数额上稍作通融,但需其首领上表陈情,以示恭顺。如此,既全朝廷体恤之意,亦保天朝威严。”
钱、孙二人听完,细细品味,不由得暗自点头。此策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顾全了大局,比他们简单粗暴的方法,高明何止一筹。
“文郎中思虑周详,下官佩服。”钱员外郎这次的话,带上了几分真心。
众允之始——以谦逊的态度和务实的智慧,初步赢得了关键人物的认可。
自此,文晋在处理司务时,凡有重要决策,必先征求钱、孙等人的意见。对于他们合理的建议,从善如流;对于不当之处,也委婉指出,令人心服。
他对手下书吏、差役,也从不颐指气使。谁家中有困难,他若知晓,必会悄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司中公务繁忙需熬夜时,他总会自掏腰包,准备些热汤夜宵。
他的值房,门虽设而常开。无论是谁,有事皆可直入禀报。
渐渐地,主客司的风气为之一变。以往可能存在的推诿、懈怠,在文晋公正透明、体恤下属的作风下,悄然消散。整个司衙运转得更加高效、和谐。
众允——获得众人的认可与支持,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真正的考验,在半年后到来。
周王欲在岐阳之地大会诸侯,举行规模空前的朝觐大典。这不仅是一次礼仪活动,更是彰显王室权威、安抚震慑四方诸侯的政治盛会。
主客司负责所有诸侯使团的接待、安置、仪程引导及觐见安排,责任重大,千头万绪。
消息传来,整个主客司都绷紧了神经。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外交事端,后果不堪设想。
文晋立即召集全司人员,将大典筹备事项分解成数十个细项,每项指定专人负责,明确权责。他亲自绘制了详细的流程图表,标注出关键节点和可能的风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